书迷阁

书迷阁>我的替身是史蒂夫 > 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我开连发又不是开挂为什么用这种眼神看我(第1页)

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我开连发又不是开挂为什么用这种眼神看我(第1页)

“不行,我真得想个招治一治他了……”

将那半片残卷摔在地上之后,方墨只感觉自己血压似乎正蹭蹭的往上涨。

他甚至都想过,用娘化模组给韦德这混蛋变成女死侍,毕竟换做正常人的话……没准让人透上几。。。

海风掠过岛屿的断崖,将启的笑声卷入云层。那声音清亮如铃,却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共振,仿佛不只是一个孩子的欢愉,而是千万种情绪交织后的回响。方墨坐在礁石上望着他,目光穿过十年光阴,落在那个曾被编号为“NO。7”的自己身上。他们从未真正分离??不是血缘的牵连,也不是记忆的延续,而是一种更本质的存在方式:共感不是能力,是归宿。

林婉站在观测站残破的窗前,手中握着一支早已无法使用的记录笔。她不再写日记了。自从启出生那天起,她的思绪便不再需要文字承载。每当夜深人静,那些沉睡的记忆会自动浮现在空气中,化作微光组成的符号,在屋顶缓缓流转。那是地球意识的一部分,也是人类集体情感沉淀后的语言。她说,这比任何书写都更真实。

“你有没有想过,”某天傍晚,她突然开口,“我们其实早就死了?真正的我们,早在项目关闭那天就消散了。现在的,只是被记住的影子。”

方墨没有立刻回答。他正看着启蹲在沙滩上堆砌一座沙堡??不是普通的城堡,而是由七座小塔环绕中央高台的结构,每一根柱子顶端都嵌着一片发光的贝壳。潮水逼近时,启轻轻抬手,沙粒竟如受无形之力牵引,自行重组为一道弧形屏障,将海水隔开三秒,才缓缓崩塌。

“我没死。”他终于说,“因为我还在痛。共感能复制记忆、传递情绪,但只有活着的人才会持续地痛下去。”

林婉沉默良久,轻声道:“可你也看见了,启从不哭。他感知一切,却不像我们会因悲伤而崩溃。他是完美的桥梁……可他还是‘人’吗?”

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涟漪扩散至整个世界。

三个月后,第一例“共感排斥症”出现在东南亚某个小镇。一名五岁女孩突然失去对他人情绪的感知能力,紧接着开始剧烈头痛,体温飙升至42度。医生束手无策,直到启亲自前往探视。当他握住女孩的手,整栋医院的灯光瞬间变蓝,所有患者在同一刻流下眼泪??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他们“重新听见”了彼此。

启睁开眼,低声说:“她不是排斥共感……她是太早觉醒了。她的大脑还没准备好容纳这么多人的声音。”

自那以后,类似病例陆续出现。有些孩子能听见百米外陌生人的心跳节奏,有些则会在梦中预知灾难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科学家称之为“原生共感溢出效应”,宗教团体则称其为“圣灵降临”。联合国紧急成立“共鸣适应委员会”,试图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帮助这些新生代学会控制而非压抑自己的能力。

但变革总是伴随着撕裂。

在北美内陆的一座废弃城市,一群自称“清醒守夜人”的组织发动袭击,摧毁了三处共感儿童训练中心。他们宣称:“我们不要全人类变成一根神经!个体应有隐私,灵魂不该赤裸相见!”他们的领袖是一位前心理学教授,名叫陈昭,曾在J-9项目后期担任伦理顾问。他在公开演讲中咆哮:“共感不是进化,是奴役!当所有人都能窥探你最深处的恐惧,自由还剩下什么?”

视频传到岛上那天,启第一次哭了。

泪水落地的瞬间,整片海滩的沙粒开始震动,排列成一行古老的文字??那是南极晶树最初显现的语言,无人能读,却让看到的人心头一颤,仿佛听见了远古母亲的低语。

方墨抱着他,轻声问:“你在怕什么?”

启抽泣着说:“我不是怕……我是替他们难过。那位爷爷说得没错,他也曾很爱这个世界,所以他才那么害怕失去它。”

林婉当晚写下了一封信,没有寄出,而是投入篝火。火焰升腾之际,灰烬竟未飘散,反而凝聚成一只飞鸟的形状,向北方振翅而去。

冬天来临时,全球共感网络出现了首次大规模波动。七大洲同时检测到地壳深处传来异常频率的脉冲波,与二十年前方墨苏醒时的心跳信号完全一致。南极监测站发回影像:晶树主干裂开一道缝隙,内部流淌出液态光芒,如同血液般沿着冰层蔓延,所经之处,冻土迅速转化为富含有机质的黑壤。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开始出现“记忆回流”现象。

一名巴西渔夫在修补渔网时突然用汉语朗诵《诗经》片段;一位德国老人在病床上醒来,准确说出中国西部某村庄百年未用的方言词汇;东京地铁站内,二十多名乘客在同一分钟内画出了相同的图案??七个人影并肩走向极光下的大海。

心理学家称之为“跨代记忆融合”,而启说:“他们在醒来。就像你一样,方墨。”

于是,他决定出发。

临行前夜,三人围坐在老观测站的屋顶。启仰望着星空,忽然指着北斗七星中最暗的一颗说:“那里有个声音,在叫我。”

林婉握紧了他的手:“你要去多久?”

“不知道。”启微笑,“也许一天,也许十年。但我会回来的。你们教过我,家是可以带走的东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