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5章
这已然演变成了大唐与新罗联军,对抗高句丽与百济联军的局面。
这是渊邵最不愿看到的形势。
“大郎,我倒有不同看法。国内今年屡生变故,人心浮动,正好借此机会,让那些对莫离支心怀二意之辈自行跳出来,届时我们便可将其一网打尽。”
“待到国内局势尽在莫离支掌握之中,再挥师南下征讨新罗,所能动用的力量,必将远胜于今。”
公孙明直对未来的仕途充满了信心。
“但愿如此吧!只是那高桓权竟从王宫逃脱,如今在水原城兴风作浪,实在可恨。”
“待我们收拾了唐军,定要让那群叛军尝尝厉害,让他们明白谋逆造反的下场!”
对于自家废黜高建武、另立新王的举动,渊邵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我们这次带来的,皆是国内百战余生的精锐勇士,对付区区两万多唐国水师,简直是牛刀小试。”
“最多三日,我们便能解决他们,然后掉头去寻高桓权的晦气。”
公孙明直并非不知大唐国力强盛。
倘若大唐倾国来犯,他自然会感到棘手。
但如今不过来了两万水师,他便丝毫未放在心上。
他甚至觉得,大唐此举无异于自投罗网,是送上门来的功勋。
。。。。。。
“太子请看!此地是公孙明直部回援平壤的必经之路,乃天赐的绝佳伏击之所。”
“这里的地形极利于我军藏匿,只需等其全军入谷,我们号令一响,两头堵截,定能杀他个片甲不留。”
“更关键的是,在这狭长的山谷内,公孙明直的精锐铁骑将无用武之地。”
贺建立于一幅舆图前,向高桓权详细阐述着自己的计策。
趁机剪除高句丽的精锐主力,如此良机摆在面前,高桓权没有理由拒绝。
他已获悉唐军现身平壤的消息,自觉击败渊盖苏文的把握又大了几分。
当然,贺建隐瞒了一个关键信息:大唐早已攻陷平壤。
“此计甚妙!唯有除掉公孙明直这支劲旅,我们方能无后顾之忧地围攻平壤。趁他们尚不知我军已至平壤左近,给他们致命一击,届时平壤便唾手可得了。”
高桓权虽不谙兵法,却也煞有介事地在图上指点江山,以示自己胸有丘壑。
总不能让属下觉得主君连这点谋略都看不懂,那也太失颜面。
“太子圣明!我军一路行来,队伍日益壮大,如今除去各地守军,可调动之兵力已逾五万。”
“以逸待劳,有心算无心,趁公孙明直部下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之际发动突袭,必能大获全胜。”
贺建脸上堆满恭维之色,心中却暗自冷笑。
在他眼中,高桓权这五万之众,真正具备战力的不过万人,其中更有两三千是前隋遗民的后裔。
那些他早先联络过的隋人后裔,见他如今成了高桓权麾下统帅,便纷纷前来投奔。
过去是看不到希望,只能认命,如今机遇乍现,人心自然思变。
这并非见风使舵,不过是乱世求存的本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