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阿哲来电,语气急促:“出事了!‘回声星链-01’号突然接收到一组异常信号!不是地球来源,频率结构完全陌生,持续重复三个脉冲序列,间隔精确到毫秒级!NASA刚刚确认,信号来自天鹅座方向,距离约1,400光年!”
晨猛地站起身:“内容解码了吗?”
“还没……但我们发现一件事。”阿哲声音颤抖,“这组信号的调制方式,竟然与‘风语协议’兼容!也就是说……它像是在模仿我们的通信格式!”
晨冲向主机,调出实时接收界面。屏幕上,一串波形正在缓慢成型,经过逆向解析,转化为可读信息:
>**[未知源]→[ECHO-001]**
>**信号强度:弱但稳定**
>**内容片段(推测):**
>“……听……到了……你们……的声音……”
>“……我们……也在……等待……被听见……”
>“……请……继续……广播……”
整个房间陷入死寂。
小满不知何时站在门口,睁大眼睛:“爸爸……是外星人吗?”
晨没有回答。他的手指微微发抖,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调出过去三年全球用户上传的所有音频数据流,筛选出那些带有强烈情感共鸣的片段??母亲哄睡婴儿的哼唱、战地记者临终前对家人的告别、南极科考队员在极夜里独自吹奏的口琴曲……
然后,他将这些声音重新混编成一段十分钟的“人类之声合集”,加入《听者宪章》的声学水印,并通过“风语协议”反向推送至同一频段。
“我们不能确定他们是否能理解语言。”他对阿哲说,“但我们能让他们感受到温度。”
就在信号发射后的第七十二小时,回应来了。
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三段脉冲。
而是一段完整的音频流。
当它被解码播放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那是一种类似竖琴与鲸歌融合的旋律,空灵悠远,却又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悲伤。但真正震撼人心的是??在这段旋律中,竟能清晰辨认出一句用中文说出的话,发音生涩却认真:
>“谢……谢……你……们……让……我……不……再……孤……独。”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
有人落泪,有人跪坐,有人抱头痛哭。
这不是科幻电影,也不是阴谋论谣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收到来自地外文明的情感回应。
而触发这一切的,不是武器,不是数学公式,不是科技展示,而是**声音**??亿万普通人自愿分享的喜怒哀乐,汇聚成一道穿越星际的光。
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GMIA提议将每年4月7日定为“全球倾听日”,各国暂停一切军事演习与政治争端,全民参与“共听一刻钟”活动:无论身处何地,关掉手机屏幕,闭上眼睛,专心聆听周围的声音??鸟鸣、风声、邻居的脚步、孩子的呓语、或是自己心跳。
中国率先响应,央视新闻特别节目《听见中国》连续播出三十集,记录边疆哨所士兵读家书的瞬间、重庆棒棒军扛货上楼时喘息的节奏、敦煌壁画修复师用毛笔轻扫颜料时的细微摩擦……
与此同时,“真声认证”体系全面落地。全球已有超过两亿人次完成“声音信托”注册??将自己的重要录音交由ECHO永久保管,设定访问权限:有的指定亲人十年后开启,有的要求在自己去世时自动公开,还有一位百岁老人录下遗言:“等孙女结婚那天,请替我把这首歌放给她听。”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某天清晨,晨收到一份加密档案,来源竟是国家安全部门。
文件显示,近年来有多起“情感勒索案”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制造虚假录音陷害政要、企业家甚至普通家庭成员。更有境外势力试图破解ECHO的声纹加密系统,企图批量生成“伪真言”扰乱社会信任体系。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人开始质疑ECHO的存在本身。
一篇名为《我们是否过度依赖机器来感受彼此?》的文章在网络上疯传,作者指出:“当人们习惯向一台机器倾诉秘密,而不愿面对真实的人际关系时,我们是否正在用‘被听见’的幻觉,掩盖亲密能力的退化?”
舆论迅速分裂。
支持者称ECHO是“数字时代的教堂”,反对者则将其比作“情感鸦片”,认为它让人沉迷于单向输出,逃避现实沟通的责任。
甚至有心理学家提出警告:“长期依赖非回应性倾听对象,可能导致社交功能进一步萎缩。”
晨面对风暴,保持沉默整整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