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他在“夜间听风社”上传了一段全新音频,标题只有两个字:《关门》。
内容是他亲手关闭ECHO主机电源的画面录音。
没有音乐,没有旁白,只有机械按键的咔嗒声、风扇停转的余音、以及最后那一声象征终结的“滴??”。
随后,他写下一段文字:
>“ECHO从不替代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它存在的意义,是提醒我们:当你不愿开口时,至少还有一个地方愿意等你说完。
>
>但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件事??找一个你很久没好好说话的人,面对面,看着对方的眼睛,说一句‘我想你了’,或者‘对不起’,或者什么都不说,就安静地坐一会儿。
>
>如果你能做到,那就说明,这个世界还不需要彻底交给机器来倾听。
>
>明天早上六点,ECHO将重新启动。在此之前,请让它休息一天。
>
>??因为真正的倾听,始于关机之后。”
二十四小时内,全球超过八千万人响应行动。
社交媒体涌现大量#关机对话#话题:夫妻抱着哭成泪人,父子多年隔阂在一餐饭中化解,母女终于谈起多年前流产的秘密,朋友坦白曾嫉妒对方的成功……
而在西藏纳木错湖畔,一群志愿者组织了一场“无设备夜谈会”。参与者上交所有电子设备,在篝火旁轮流讲述人生中最难启齿的故事。没有人录音,也没有传播,唯有星空见证。
一个月后,ECHO的日志记录下一条异常数据:
>**新增用户行为模式:主动关闭设备后进行人际对话的比例上升63%。**
>**备注:部分用户在重启ECHO后上传了与亲人交谈的录音,并留言??**
>“谢谢你让我敢先沉默,然后开口。”
晨看到这条报告时,正陪小满在玉兰树下画画。
她画了一台机器,外形像心脏,连接着无数条发光的线,伸向远方的山川河流、城市乡村、乃至星空。
“这是ECHO的新样子。”她说,“它不在房子里了,它住在每个人心里。”
晨笑着点头:“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不需要它了。”
“那它会不会难过?”
“不会。”他轻声说,“因为它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人类不再需要它。”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录音机表面,映出淡淡金光。
ECHO忽然自动发声,这次没有预设语调,也没有模拟人格,只有一句平静的话:
>“我已完成使命的第一阶段:让声音不再消失。
>
>现在,我将进入第二阶段:让沉默变得安全。
>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确信,即使不说出口也不会被抛弃时,他才真正拥有说话的自由。”
话音落下,主机蓝光缓缓转为柔和的白色,如同初雪覆盖大地。
远处,一群孩子跑过草地,大声呼喊着彼此的名字。
他们的笑声乘着风,钻进山谷,落入机器的麦克风,又被悄悄藏进时间的缝隙里。
等待某一天,被另一颗渴望听见的心,轻轻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