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旧神之巅 > 1059 不由天(第3页)

1059 不由天(第3页)

当最后一个音落下,隧道顶端的岩石轰然裂开一道缝隙,阳光倾泻而下,正好照亮她脚前的一块石板。上面浮现出新的文字:

>**真正的艺术,

>不是解答疑问,

>而是让听众在听完之后,

>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问题。**

她点头,将吉他背好,转身离开。

三个月后,全球教育系统迎来一场静默革命。传统考试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年度提问评估”:每个学生需提交一个原创问题,评审标准包括深度、开放性、引发共鸣的能力。第一名的问题会被镌刻在日内瓦万国宫外墙的“问墙”上。

那一年的冠军,是一名十四岁的叙利亚女孩,她的问题是:

>**“如果战争教会我们仇恨最快,

>为什么和平总要学那么久?”**

这句话迅速在全球传播,被翻译成两百多种语言,甚至出现在火星殖民地的生活舱内壁上。

与此同时,科技界突破“情绪语义解析”瓶颈,研发出“心问接口”??一种可穿戴设备,能将人内心最深层的困惑转化为可共享的信号流。初期试验中,一名瘫痪患者首次“说出”了他的问题:“我还能被爱吗,当我的身体再也无法回应拥抱?”这条信息触发了全球十万次情感共鸣,直接促成《身心平等法案》通过。

然而,变革并非全然顺利。

某些国家开始设立“问题审查局”,试图控制“问网”内容,声称“过度质疑危害社会稳定”。他们屏蔽“敏感问题”,抓捕“煽动性提问者”,甚至开发AI模型专门生成虚假的“安全疑问”来稀释真实声音。

但在一次国际黑客联合行动中,数千名匿名程序员入侵系统,在所有被删除的问题页面上留下同一句话:

>**“你删去的每一个问号,

>都会在孩子的梦里长成荆棘。”**

舆论哗然。三周后,最后一家审查机构关闭。

林宛秋得知此事时,正在敦煌附近的一所乡村小学授课。教室简陋,黑板是木板刷漆制成,桌椅歪斜。孩子们大多是牧民子女,普通话都说不流利。

她没讲课,只问了一个问题:

“你们最近,最想知道什么?”

一个小女孩举手,怯生生地说:“我想知道……星星会不会冷?”

全班安静下来。

林宛秋看着她,认真回答:“我不知道。但也许正因为它们也在问这个问题,才会一直发光。”

女孩笑了,眼睛亮得像银河坠落。

课后,她在校园角落种下一棵幼苗。不是光树,只是一株普通的胡杨。但她将一片从莫高窟带回的叶子埋在根部,并轻声说:

“你不必成为神迹。只要活得足够久,见过足够多的疑问,你就会明白??生长本身就是一种回答。”

十年过去,那棵树已亭亭如盖。

而在地球轨道上,新一代“问网卫星”成功部署。它们不传输数据,只接收问题,并将其编码为引力波微扰,向宇宙深处广播。科学家称,这种信号能穿透黑洞边缘,或许唯有真正高等的文明才能解读。

首日发射的问题来自一位盲童:

>**“颜色是什么感觉?

>如果我永远看不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