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穿越大明,我要逆天改命 > 第2423章(第1页)

第2423章(第1页)

第2423章

“妖道!死到临头,还敢嚣张!拿下!”骆炳厉声喝道。

锦衣卫们如虎入羊群,将那些试图反抗或逃跑的道士纷纷打翻在地,捆缚起来。

在后院精舍,更是当场抓获了多名正在饮酒作乐、狎昵女冠的道士和“善信”,场面不堪入目。

其他名单上的官员、勋贵,也相继被控制。

一场轰轰烈烈的清扫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看似根深蒂固的九龙观及其保护伞连根拔起。

次日,皇帝关于严惩九龙观涉案人员的圣旨公告天下,京城百姓拍手称快,尤其是那些受害者及其家属,更是感激涕零,高呼天子圣明。

周德安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听到圣旨对自己罚俸半年,他心中雪亮。

皇帝,这是在袒护自己。

“臣愧对陛下,臣有罪,”

经此一事,朱兴明再次深刻意识到,治理国家,如同园丁打理花圃,不仅要浇水施肥,更要时刻警惕杂草和害虫的滋生。

任何看似微小的隐患,若不及早清除,都可能酿成巨大的祸患。

九龙观的覆灭,如同一场骤雨,洗去了京城的部分污浊,也让朱兴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心”与“信息”的重要性。

那老妇的血、监生的揭帖,若非机缘巧合,几乎被层层官僚体系所遮蔽。

他意识到,仅靠官方渠道和密探体系,难以真正洞察这庞大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也难以将朝廷的德政与律法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亿万黎庶。

一日朝会,朱兴明将一份印制颇为精美的《长隆日报》掷于御案之上。

这份报纸最初是宫内用以抄录邸报、传递一些非机密政令和皇家动态的出版物,仅限于高层官员和勋贵阅览。

“众卿,”朱兴明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可知此物?”

众臣望去,大多认得是《长隆日报》,心下疑惑,不知皇帝为何突然提起这个。

“此报所载,不过京城一隅,官闱数事,便能于勋贵朝臣间流传,可知消息通达之利。”

朱兴明环视群臣,“然我大明疆域万里,生民兆亿,朝廷政令、四方风情、善恶是非,岂能只囿于这方寸之间,只传于这朱紫之口?”

他话锋一转,语气渐沉:“九龙观之事,若非民怨上达,几成痈疽!此非仅吏治之失,亦是言路不畅,民情壅塞之过!”

首辅张定出列奏道:“陛下圣虑深远。然民间办报,古未有之,若放开言路,恐有刁民妄议朝政,散布流言,惑乱民心,动摇国本啊!”

他的担忧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守旧官员的想法,他们习惯于信息的垄断和权力的不受监督。

朱兴明早已料到会有此议,淡然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昔年周厉王止谤,终致流彘。堵不如疏。朝廷立下规矩,凡民办报纸,需在官府登记造册,所刊内容,不得诋毁君父,不得煽动叛乱,不得泄露军机,不得诬陷良善。在此规矩之内,许其刊载新闻,评论时政,传播学问,乃至市井杂谈。有司依法监察,若越雷池,严惩不贷即可。”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面露忧色的官员:“再者,让百姓知道朝廷在做什么,地方官员是清是浊,天下何处有灾,何处有祥,让善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让奸佞有所忌惮,让贤能得以彰显,这难道不是稳固国本之策吗?若官员行得正,坐得直,又何惧百姓品评?!”

一番话语,掷地有声。不少官员,尤其是那些较为开明或自身清廉的,暗暗点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