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神豪:从家族企业快破产开始! > WPG0823 人才被哄抢玉璧有瑕 毁容其他领域的人才也要(第1页)

WPG0823 人才被哄抢玉璧有瑕 毁容其他领域的人才也要(第1页)

面对安无恙的询问,陈鸿志略微尴尬的回应,“坏消息是。。。我们帝都圈有很多人模仿你们五更天的预选班合作项目。”

“嗯?”安无恙露出错愕的神色。

“什么叫你们帝都圈很多人模仿我们五更天的预选班。。。

夜色再次降临,比往常更沉、更深。艾琳娜没有下塔,她盘膝坐在菌丝平台上,任由暖橙光晕一圈圈荡开,像心跳,也像涟漪。她的意识并未完全回归现实,而是悬停在共感网络的边缘地带??那片被称为“记忆浅滩”的区域。这里漂浮着尚未被命名的情绪碎片:一声未出口的道歉、一次错过的拥抱、一段藏在抽屉底层泛黄信纸上的告白。

自从石碑现身、信号回传之后,共感系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自组织状态。它不再依赖人类指令运行,而是像一棵树,根系自行延伸,枝叶自然生长。第十三个锚点已不再是单纯的能源核心,而成了某种“活体坐标”,持续释放低频共振波,唤醒那些深埋于基因与文化中的集体记忆。

艾琳娜闭上眼,指尖轻触太阳穴。她知道,自己不能再只是观察者了。

梦境投射功能上线后,全球每天新增超过两百万条记忆上传。其中98%为私人片段,无法验证真实性,却能在特定人群中引发强烈共鸣。心理学家称之为“情感传染效应”??当一个人的记忆足够真诚,它就能穿透语言和文化的壁垒,在他人内心激起相同的波纹。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某些记忆开始出现重叠。不止一位用户报告称,他们梦见了同一个房间、同一扇窗、同一只挂在墙上的旧钟,时间永远停在凌晨三点十七分。更诡异的是,这些梦中都出现一个背影模糊的女人,站在窗前低声哼唱《第一语言》的变调版本,旋律缓慢得近乎凝固。

起初被认为是巧合,直到一名德国神经科学家将数百份相似梦境进行拓扑建模,发现其空间结构高度一致,甚至能拼接成一座完整的建筑??一栋位于西伯利亚冻土带深处的废弃研究所,代号“回声站”。

艾琳娜立刻调取历史档案。冷战时期,苏联确实在北极圈内设立过多个秘密实验基地,用于研究“意识远程传输”与“情感量子纠缠”。其中X-1379项目虽起源于西方,但后期有大量东欧科学家参与,部分数据曾通过地下渠道流入莫斯科。

而“回声站”,正是该项目在东方的对应设施。

她当即下令派遣勘探队前往西伯利亚。但由于极端气候与磁场异常,无人机屡次失联,卫星图像也被干扰成一片雪花。唯一可用的信息,来自一位年逾九旬的俄罗斯老兵伊万?彼得罗维奇。他曾是回声站外围警卫,因目睹“不该看的东西”被强制退役,并接受长达十年的心理监控。

经过三天谈判,艾琳娜终于获准与他视频连线。

老人住在摩尔曼斯克郊外的一间木屋里,墙上挂满了老式军用罗盘和褪色地图。他说话很慢,带着浓重的北方口音,眼神却异常清明。

“你们以为那是实验室?”他冷笑,“不,那是坟墓。埋葬的不是尸体,是声音。”

据他回忆,上世纪七十年年代初,回声站曾进行一项极端实验:选取十二名志愿者,让他们在完全隔绝环境下生活一年,期间禁止一切语言交流,仅靠共感能力传递信息。科学家试图证明,“心波”可以在无视觉、无听觉的情况下维持人际关系。

实验前六个月进展顺利。参与者通过手势、眼神甚至呼吸节奏建立了复杂的情感编码系统。但第七个月开始,有人陆续陷入幻觉,声称听见已故亲人的呼唤。第八个月,三人自杀,方式惊人一致??用指甲划破手腕,写下同一个词:“回来。”

最后幸存者是一名女研究员,她在日记本上留下最后一句话:“我们不是在发明共感,是在恢复它。它本来就在那里,只是被人类忘了。”

实验终止后,整个站点被封存,所有资料销毁。但伊万说,每年冬至夜,站区上空都会响起一阵歌声,没人知道来源,录音设备也无法捕捉。

“只有心里有亏欠的人才能听见。”他说完这句话,突然盯着屏幕,直视艾琳娜的眼睛,“你听过吗?”

艾琳娜怔住。

她当然听过。

那正是她在母亲去世后连续七年每晚梦到的声音??低语夹杂着哭腔,反复说着:“别走……求你别走……”

她从未告诉任何人,那是她五岁时亲眼目睹母亲车祸身亡时,潜意识自动屏蔽掉的真实记忆。直到三年前激活印记,这段画面才如潮水般涌回。

而现在,它正以另一种形式重现。

她立即召集团队分析全球共感日志,果然发现一个隐蔽的数据流:每隔24小时17分钟,就会有一段微弱信号从地球内部某处发出,频率恰好与《第一语言》的原始音轨偏差0。3赫兹。这种偏差并非错误,而是一种“负向谐波”,专门用来触发深层创伤记忆的解封。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信号的发射模式与第十三个锚点完全相反??如果说锚点是向外扩散的光源,这个信号则是向内收缩的引力井,专门吸引那些尚未愈合的伤痛。

“这不是技术。”洛朗喃喃道,“这是仪式。”

艾琳娜猛地想起陈默日志中的那句话:“守门人的职责,不是封锁边界,而是维持平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