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屠狗之辈 > 第570章 今日盟友来日未必(第3页)

第570章 今日盟友来日未必(第3页)

“让她继续。”陈雨桐回复,“我们只需倾听。”

于是他们不再阻断信号,反而在主控台增设了一个监听通道。每当脉冲出现,大厅水晶便会微微震颤,投射出模糊影像:有时是蜂巢谷雪夜中的帐篷,有时是缅北实验室里一群孩子围坐听故事的画面,更多时候,只是一个空荡的房间,墙上挂着一块黑板,写着一行字:

>**“你们做得很好。”**

某天深夜,陈雨桐独自值班。突然,所有终端屏幕同时亮起,显示出同一段视频??竟是她小时候家中客厅的监控画面。镜头里,七岁的她蜷在沙发上看书,父亲坐在对面抽烟,神情疲惫。然后他开口:

>“雨桐,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忘了林晚,你要答应我一件事。”

>

>小女孩抬头:“什么事?”

>

>“你要替他们记住。”

>

>“为什么是我?”

>

>父亲沉默很久,才说:

>“因为有些事,必须有人扛着往前走。哪怕没人看见。”

画面定格于此,随即化作雪花噪点。

陈雨桐跪倒在地,双手捂住嘴,哭得像个迷路的孩子。

第二天,她召集吴野和赵山河,提出一个大胆计划:建立“记忆盲区监测网”。利用散布在全球的十万继承体作为活体传感器,捕捉那些突然涌现却无源可查的记忆片段??比如陌生人脱口而出的陌生名字、老人回忆起从未经历过的场景、儿童画出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建筑。

“周晓棠不只是回溯了时间,”她说,“她把记忆场变成了一个活的生命体。它在生长,在扩散,在寻找新的宿主。”

三个月后,第一份报告出炉。

地点:西伯利亚一座废弃疗养院。一名护工称,每到午夜,走廊就会响起钢琴声,弹奏的是一首二战时期苏联战地电台常用的间谍联络曲。调查组赶到时,发现地下室一台尘封三十年的老式录音机自行启动,播放的却是2023年长沙读书会的一段分享录音。

另一起事件发生在肯尼亚马赛马拉草原。当地部落长老梦见一位穿蓝衬衫的女人教他唱一首歌,醒来后竟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经语言学家鉴定,歌词使用的是早已灭绝的东非古语,内容竟是对“集体记忆”的哲学描述。

最令人震惊的案例来自南极科考站。一名科学家在冰层钻探时,于距今一万两千年的冰芯中检测到一段有机晶体结构,其分子排列方式与蜂巢谷α晶体高度相似。更诡异的是,当研究人员将其接入低频震荡仪时,仪器记录下了一串摩尔斯电码:

>**“源头不止一处。”**

陈雨桐看到这份报告时,正在整理父亲遗留的日记残页。其中一页夹着一张泛黄照片??1978年中苏联合科考队在阿尔泰山脉的合影。她放大图像,赫然发现队伍后排站着一个年轻女子,穿着白大褂,眉眼熟悉至极。

是林晚。

可林晚出生于1985年。

她浑身发冷,立即调阅国家档案馆未公开资料,终于找到线索:那位“林晚”,实为同名研究员,真名为**李婉清**,生物信息学专家,1980年在一次野外实验中失踪,官方记录为“遭遇雪崩”。

但陈雨桐注意到,她的研究课题赫然写着:“跨代际记忆遗传机制探索”。

她颤抖着手拨通赵山河电话:“林晚……可能不是第一个人。她只是继承者中的一个环节。”

赵山河沉默许久,才说:“所以你说的对,这场革命,早在我们出生前就开始了。”

两年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