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影视编辑器 > 第162章 简在帝心(第2页)

第162章 简在帝心(第2页)

三日后,锦衣卫突袭同源号在京分号,查封全部账本。与此同时,南京方面也拘捕了原广运船行一名管事,此人熬刑不过,供出惊人内幕:沈一石生前确与徐府有密约,每年向同源号输送三万两白银作为“护航费”,以换取织造局对走私行为的默许。此外,他还承认,部分倭寇船只所用佛朗机炮,系由工部武库监丞私自出售废旧铜炮熔铸而成,技术源自葡萄牙俘虏工匠。

铁证如山。

张居正当机立断,上疏弹劾工部尚书之子、现任郎中徐敬甫(徐阶侄孙),指控其勾结商贾、泄露军机、收受重贿。同时奏请彻查同源号十年财务,暂停徐氏族人在户、工二部任职者一切职权。

隆庆帝览奏震怒,当即下旨:徐敬甫革职下狱,严审治罪;同源号暂行官管,待查清后再议处置;徐阶虽无直接涉案证据,但教家人不严,负有失察之责,削去太子太师衔,俸禄减半。

朝野哗然。这是新政以来首次对前首辅家族动刀,标志着权力格局真正洗牌。许多观望中的官员纷纷表态支持清查,生怕被视为徐党余孽。

海瑞在南京闻讯,拍案称快:“张江陵(张居正号)终成栋梁!惟有破旧立新,方能再造乾坤!”

案件告一段落后,苏宁奉命前往南京协助海瑞整顿江南赋税。临行前,张居正设宴饯行,席间只说一句:“你在北方种下种子,我去南方守护它长大。”

初夏时节,苏宁乘舟沿运河南下。沿途所见,昔日荒芜田地已复耕种,农民脸上少了愁苦,多了希望。运河两岸驿站裁撤后,过往官员不再随意征役百姓,纤夫人数大减,河水反而更畅。

抵南京当日,海瑞亲自迎至码头。两人执手无言,唯有彼此眼中光芒交汇,胜过千言万语。

此后半年,苏宁与海瑞并肩作战。他们推行“一条鞭法”试点,将田赋、徭役、杂税合一折银征收,严禁地方额外摊派;清丈土地时引入“鱼鳞图册”数字化管理,每亩登记编号,杜绝隐匿;设立“直诉台”,允许百姓越级告状,严惩欺压乡里的胥吏豪强。

成效立现。苏州府一年新增纳税户八千,税银增长四成;常州府废除十七项苛捐,民谣传唱:“一条鞭,打贪官,打得狗腿叫唤唤。”

然而阻力亦随之而来。地方士绅联名上书,指责“折银征税加重贫农负担”,要求恢复实物征收。某些御史趁机弹劾海瑞“操切过甚,激变民心”。

苏宁撰文反驳,发表于《京报》:

>“所谓‘贫农难纳银’,实乃豪强诡计。彼等田连阡陌,却伪报薄产,欲借实物征收之便,继续把持粮仓、操纵市价。而真正穷苦之家,原仅需纳几斗米,折银不过数钱,何难之有?今若退让,便是纵容大户逃税,反令小民代偿。此等‘为民请命’,实为劫贫济富!”

文章一出,舆论转向。民间读书人纷纷响应,称苏宁为“笔锋如剑,剖奸如割草”。

隆庆五年冬,苏宁病倒于南京官廨。连月操劳,加之水土不服,咯血数次。海瑞亲熬药汤,守榻三日,劝他北归休养。

“你还年轻,不能像我这般硬撑。”海瑞叹息,“我一生孤直,无妻无子,死不足惜。你不同,你是未来宰辅之材,要留着命,把这条路走到底。”

苏宁虚弱一笑:“若这条路需要有人倒下才能通,那我也愿做那一块垫脚石。”

翌年春,病情稍缓,他执意返回北京。舟行至镇江,忽闻岸边百姓欢呼。原来当地新开渠成,灌溉万亩良田,民众自发立碑纪念治水功臣。碑上刻着三人姓名:**海瑞、张居正、苏宁**。

他站在船头,望着那块朴素石碑,泪水悄然滑落。

回到京城,正值秋闱放榜。新一代举子涌入贡院,其中不乏曾受“一条鞭法”惠及的农家子弟。有人认出苏宁,跪地叩首:“若非大人改革税制,小人全家早已卖儿鬻女,焉能今日登科?”

苏宁扶起少年,只说一句:“好好考,将来替更多人说话。”

年底,隆庆帝驾幸太庙,大赦天下,加恩百官。苏宁升任翰林院学士,兼掌国子监祭酒,主管天下教育。

他在国子监开学典礼上演讲,震动四方:

>“诸生当知,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明道。什么是道?就是让鳏寡孤独皆有所养,让良田不被强夺,让孩童不必因父兄欠税而沦为奴婢!过去二十年,我们被谎言蒙蔽,以为顺从权贵便是忠君爱国。错了!真正的忠,是敢于指出皇帝的过错;真正的爱,是宁愿被贬也要守住百姓的饭碗!”

台下学子热泪盈眶,齐声高呼:“愿随先生,澄清天下!”

风雪又至。这一夜,北京城再次银装素裹。

苏宁立于国子监门前,看雪花落在孔子像肩头,宛如披上素袍。远处传来更鼓声,悠远绵长。

他知道,这场雪不会再停。因为它已不再是天象,而是人间意志的回响。

只要还有人愿意执笔为剑、以史为镜,只要还有人敢在黑暗中点燃火把,那么无论多少个寒冬过去,春天总会归来。

而他,将继续书写下去??不只是历史,更是未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