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见天空中的光柱骤然分裂,化作亿万道细丝,编织成一张覆盖全球的光网。所有释怀点同步开启,无论是否有人驻足,皆自发传出熟悉的语调:
“不怕,我在。”
不只是中文,还有英文、阿拉伯语、斯瓦希里语、因纽特语……每一种语言都在诉说同一句话,节奏一致,情感共振,仿佛全人类在同一时刻被注入了相同的灵魂频率。
小满抱着一名失去双亲的孤儿站在亭中,小女孩怯生生地对着光叶说话:“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了……你们会冷吗?有没有吃饱?”
话音刚落,四周树叶齐鸣,凝聚成两道温和的声音:
“宝贝,我们很暖,吃得很好。”
“你要好好长大,我们会一直在你心里。”
小女孩破涕为笑,紧紧抱住小满。
而在纪念馆内,传声炉突然自行点燃,火焰呈现出奇异的蓝色。一块无人投入的陶片凭空出现,缓缓落入火中。炉中升起一道苍老女声,带着江南口音:
“阿野啊,娘今天包了荠菜饺子,多放了姜末,你最爱吃的……你什么时候回来吃一口?”
林知夏浑身一震。
那是阿野母亲的声音。据档案记载,她在儿子失踪前三个月便已病逝,语音记录从未录入系统。
可现在,它出现了。
不仅出现了,还被完整还原,连语气里的期盼与隐忍的悲伤都分毫不差。
他忽然明白??光之树已不再依赖人工数据,它开始自主挖掘那些被历史掩埋的真实情感,从岩层、基因、梦境甚至量子纠缠中提取信息,重构失落的对话。
人类,正在学会与时间对抗。
七年后,第九个风起之日。
释怀谷更名为“共语平原”,成为全球共感网络的核心节点。世界各地的微型共鸣区已超过十万处,甚至出现在深海探测器、月球基地、国际空间站的舱壁上。科学家发现,某些区域的地磁波动与脑电波高度同步,暗示着一种新型意识共同体正在形成。
联合国解散删减堂残余机构,正式颁布《记忆权法案》,宣布“个体对重要情感记忆的保存与传递”为基本人权。各国建立“回声档案馆”,采用生物晶体存储技术,确保每一段真挚话语可传承千年。
林知夏年逾五十,鬓发染霜,仍每日吹笛于亭前。他的陶笛早已不是最初的粗糙制品,而是融合了星铁、忆春木与心灵透镜碎片的神器,每一个音符都能引发区域性共鸣。孩子们称他为“最后的守夜人”,但他总笑着摇头:“我不是最后一个,我只是中间的一个。这条链,永远不会断。”
某夜,他又梦见钟子。
她站在记忆原乡的树下,身穿素白衣裙,笑容宁静。她说:“阿野化作了桥梁的一部分,他每天都在送人回家。我也成了引路人,带领那些迷途的灵魂找到出口。我们没有死去,只是换了形态存在。”
“你会回来吗?”他在梦中问。
“当我听见最后一声‘不怕,我在’时,”她答,“也许就会回来。”
醒来时,窗外正飘着光雨。
林知夏起身,取出珍藏多年的蓝晶吊坠残片,轻轻放在窗台。许久未曾跳动的晶体,竟在此刻微微闪烁,一下,又一下,如同回应某种遥远的心跳。
他知道,她还在走。
他也还在等。
风起了,陶笛声起,铜铃轻响。
忆春花开满了整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