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娘子,别这样! > 第592章 小姨子想姐夫玉霜要嫁人六千(第2页)

第592章 小姨子想姐夫玉霜要嫁人六千(第2页)

火光冲天,两人身影在烈焰中交错,最终双双消失。画面归于黑暗,唯余一行血字浮现:

>“若无人敢记,则无人能醒。”

林素衣猛然回头,发现石像已完全碎裂,化作一捧灰烬。而那捧灰烬之中,静静躺着一枚新的玉莲花瓣??比先前更剔透,内里似有星河流转。

她将其拾起,贴于心口。刹那间,一股浩瀚记忆涌入脑海:宁氏幼年随父游历南荒,目睹饥民啃食树皮;青年时潜入宫廷,记录被删改的奏折;中年孤身赴昆仑,以己身为祭,封印史魇之心;最后,她在雪夜抱起婴孩,轻吻其额,将她交给复序会密使,转身走入风雪,再未回头……

“宁霜……”林素衣喃喃,“你母亲从未抛弃你。她只是把希望,托付给了未来。”

翌日,追忆司正式挂牌。

柳含烟任首任司丞,主持编纂《百姓春秋?续纪》,收录民间口述、地方志残卷、异族传说、女性私录等三百余类史料。摩罗尼组建“回响乐坊”,将失传古调重新谱曲,传唱于市井乡野。韩破虏则率老兵巡行边关,为无名将士立碑,每碑皆刻两行字:一行姓名,一行遗言。

周砚秋自愿前往西北苦寒之地,寻访当年被焚毁的村落遗址。他在废墟中掘出半块陶片,上刻稚嫩笔迹:“阿娘说,春天会来。”他抱着陶片跪地痛哭,随后将其供于赎忆碑林最高处,题曰:“第一朵花开之前,已有孩子相信春天。”

而盲童承忆者,则成了共忆堂最特殊的“活典籍”。他无法视物,却能感知记忆的温度。每当有人前来献忆,他只需伸手触碰对方手掌,便能复述其一生中最深刻的一瞬。有人说他通灵,他只摇头:“我只是听得见心的声音。”

春去秋来,三年光阴如水流逝。

共忆系统已彻底蜕变。忆莲天幕不再仅显示过往片段,而是成为“未来之窗”??百姓可将愿望、忏悔、告白投入“时光邮筒”,由系统择机投递至特定时空节点。有人写给十年前的自己:“别放弃画画。”有人写给亡妻:“今年桂花开了,我替你闻了。”更有孩童写给未来的国家:“请让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故事。”

这一日,林素衣正在源庭巡视,忽觉胸口玉莲剧烈震动。她低头一看,花瓣竟自行旋转,投射出一段陌生影像:一处幽暗地穴,石台上摆放着半本焦黑书册,封皮残存二字??“外纪”。

她心头一震。这正是梦中所见“百姓春秋?外纪”!

未及思索,陈知远匆匆赶来,面色凝重:“敦煌传来急报,那处壁画洞窟再度裂开,但这一次……里面走出一个人。”

“谁?”

“他说他叫李昭,永徽三年开仓赈灾的那位吏员。”

林素衣瞳孔骤缩。永徽三年,距今已四百余年。

她立即启程西行,携心灯镜、玉莲、《续纪》手稿同行。抵达敦煌时,只见洞窟前设下结界,银针医者严阵以待。洞内寒气逼人,岩壁湿漉漉的,仿佛刚从地下深处涌出。

那人坐在石台旁,身穿褪色青衫,面容清癯,眼神沉静如古井。他见林素衣到来,缓缓起身,拱手道:“我等你们很久了。”

“你是如何活到现在的?”林素衣问。

“我没活。”他微笑,“我是被记住的人。因《百姓春秋》中那一段记载,因千万人诵读时心生敬意,我的记忆得以凝形,借‘外纪’之力重返人间七日。”

他指向石台上的残册:“这才是完整的《百姓春秋》,宁氏当年分藏两部??正纪藏于初典阁,外纪隐于地脉。唯有当世人真正珍视平凡之善,外纪才会现世。”

林素衣翻开残页,指尖颤抖。一页页记载着无名者的善行:某村妇收养战火孤儿十五人;某工匠冒死修缮危桥;某僧人十年如一日为路人施茶……没有丰功伟绩,只有细微光芒。

“历史不该只记帝王将相的眼泪。”李昭轻声道,“也该记一个母亲为孩子省下最后一口粮的夜晚。”

七日后,李昭身影渐淡。临别前,他望着林素衣,留下最后一句话:“你们做得很好。但记住??最危险的遗忘,不是抹去罪恶,而是忽视善良。”

他化作风中微光,消散而去。

林素衣跪坐于地,将外纪残册紧抱怀中,泪落如雨。

多年后,共忆源庭竖起一座新碑,通体透明,内嵌《百姓春秋?外纪》全文,碑顶雕一朵忆莲,莲心嵌着那枚星河流转的玉莲花瓣。碑文仅有一句:

>“他们不曾留名,但我们记得。”

每逢清明,孩童们会带来自制的小灯,放在碑前。灯光摇曳,映照出无数模糊人影,似在微笑,似在低语。

而在某个遥远的山谷里,一所学堂正举行开学礼。先生手持《续纪》,教孩子们朗读:“永徽三年,春旱,百姓掘草根充饥,官府开仓赈灾,吏员李昭自请降俸三年以补粮缺……”

窗边,一个女孩突然举手:“先生,李昭是谁?”

先生合上书,温和道:“一个普通人。但他做了不普通的事。”

女孩若有所思,低头在纸上写下:

“我也想做一个,被记住的普通人。”

风穿堂而过,吹起书页,也吹动屋檐下悬挂的忆莲风铃。叮咚一声,如记忆苏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