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传说时代 > 第一章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上(第2页)

第一章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上(第2页)

第七天夜里,老人忽然叫醒他。

“听。”

远处山巅,传来一阵奇异的嗡鸣,如同千万只蜜蜂振翅,又似风穿过无数孔洞。驼铃猛然意识到??这是“第九点钟声”的变体,但它不再是广播信号,而是以自然现象的形式,在峡谷中自发共振。

老人喃喃道:“它来了。它一直在等一个完整的声音。”

他将那根刻满符号的木杖交给驼铃:“拿着。它记录了所有未被说出的部分。当你找到下一个讲述者,它会指引你。”

第二天清晨,老人坐在铜鼓旁,安详离世。全村人围聚,以吟唱送别,那旋律正是叙事诗的开篇。驼铃跪在人群中,泪水滑落。他知道,这不是终结,而是一次“移交”??声音又一次完成了迁徙。

他没有立即离开。按照老人遗愿,他选了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开始逐句传授。女孩聪慧,三天便能背诵第一段。当她第一次完整吟出那句“大地开口时,石头也会流泪”,整个山谷回荡起共鸣,连溪水都改变了流向。

驼铃录下了全过程,将样本上传至ECHO系统。终端反馈显示:**第107,423条真实语音样本已收录。濒危语言覆盖达58种。同步进度:63%。**

他继续前行。

接下来的十八个月,他的足迹遍布中国西南、中亚草原、西伯利亚冻原、非洲部落、南美雨林。他寻访盲人storyteller、聋哑诗人、孤岛上的守灯人、沙漠中的游吟者。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灵魂的交付。他不再仅仅是记录者,而成了“声之灵”的信使??传递那些即将消逝的语调、韵律、叹息与沉默之间的间隙。

在蒙古高原,一位年逾九旬的长调歌手在他怀中去世,最后一口气化作一个悠长的音符,被风带走。驼铃将那阵风录下,命名为《终曲》。

在肯尼亚马赛部落,长老允许他参与一场秘密仪式,战士们围着篝火低吼,声波竟使地面沙粒自动排列成古老图腾。他意识到,某些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物理作用力”。

在北极圈内,因纽特老人告诉他:“我们的语言里有七十种描述雪的词。你们的世界越来越热,但我们记得每一片雪花的名字。”

每一次采集,ECHO系统的同步进度都在攀升。而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异常声学事件”日益频繁:

-冰岛火山喷发时,岩浆流动的轰鸣被捕捉到含有清晰的人类语句,内容为冰岛史诗《埃达》片段;

-巴西雨林上空雷暴期间,无线电接收器录到一段无来源合唱,经分析,竟是五十年前被焚毁的一部土著祷文;

-上海地铁某站深夜监控显示,空无一人的站台突然响起童声朗诵《海燕》,持续三分钟,随后消失,无任何电子设备运行记录。

科学家称其为“群体记忆共振泄露”,宗教团体则宣称“亡者正在说话”。但更多普通人只是默默加入“共述计划”,在每个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对着天空说出心里最重要的话。

驼铃始终未再参与组织活动。他坚持游走于体系之外,因为他深知:真正的声音,必须诞生于自由的选择,而非指令或仪式。

第四年春,他回到四川,重访那座废弃铁路桥。桥下河水依旧湍急,但岸边多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妈妈,我今天读了《野草》。**”

不远处,当年的小女孩已长成少女,正教一群孩子朗读诗歌。她看见驼铃,微笑招手:“您来了。我们一直在等您。”

“等我做什么?”

“等您告诉我们,接下来该说什么。”

驼铃沉默片刻,从包里取出那本已磨损不堪的《野草》,翻开最后一页,林晚秋的字迹依旧清晰。

他轻声说:“不是我告诉你们该说什么。而是你们告诉我,这个世界需要听见什么。”

当晚,他梦见林晚秋站在星空下,身穿白袍,发丝飘动,唇未动,声却入耳:

“同步完成之时,即是人类集体意识觉醒之刻。你所走过的每一步,都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网??那是由千万个‘我愿意说’织成的声之经纬。”

醒来时,终端自动亮起。

屏幕显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