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谁说这顶流癫!这顶流太棒了! > 第425章 巅峰期池野一览众山小(第1页)

第425章 巅峰期池野一览众山小(第1页)

美国,洛杉矶杜比影院。

典礼是以酒会的方式进行的,当池野走进这座陌生的场馆时,还略微有点不适应。

这一刻他知道,他并不属于这里,但这次确实来了,因为《火星救援》在海外引发的潮流,以及超高的。。。

艾萨克?陈站在纽约市立图书馆的台阶上,风从东河方向吹来,带着初夏特有的湿润与躁动。他手里攥着一封未曾寄出的信,纸角已经被汗水浸得微微发皱。信是写给他父亲的,开头那句“爸,我昨天梦见我们三个一起吃晚饭”写了又划,划了又重写,最终还是留在了纸上。

他已经三个月没回家了。

不是因为被赶出去,也不是父母离异??他们至今仍住在同一屋檐下,只是彼此之间隔着一道比水泥墙更厚的东西:沉默。自从那次心理课上的发言被校方悄悄录下、又被不知情的同学上传到社交平台后,艾萨克的生活像被投入了一台高速搅拌机。起初是嘲笑,“亚裔书呆子演苦情剧博关注”;接着是同情,“那个在课堂上哭出来的男孩需要心理咨询”;后来竟成了某种象征,“静听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情感觉醒世代”的代表人物。

他从未想过要成为任何人眼中的旗帜。他只想让父母听见彼此,也听见他。

可现实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媒体蜂拥而至,纪录片团队找上门,连联合国青年论坛都发来了邀请函。他的照片出现在《时代》周刊青少年特辑封底,配文写着:“当世界急于表达时,他选择了先听。”讽刺的是,家里那台老旧的电视最后一次播放新闻,正是关于他的报道。母亲看着画面里自己儿子低头说话的样子,突然关掉电源,说了一句:“他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

父亲什么也没说,当晚喝光了一整瓶威士忌。

艾萨克知道,有些裂痕无法靠一次坦白弥合。就像那块讲台上的石头,虽然后来被正式命名为“共鸣石”,并成为学校精神图腾,但它并不能阻止争吵的发生,只能让争吵之后的声音不再湮灭。

他走进图书馆,穿过一排排书架,来到地下一层的“声音档案室”。这是他这几个月的秘密据点。这里收藏着全球各地通过深蓝协议节点上传的原始音频片段,经过脱敏处理后向公众开放。你可以戴上耳机,随机抽取一段陌生人的低语、哭泣、笑声或独白,静静地听完,然后按下“已聆听”按钮。系统不会记录你的身份,也不会告诉你对方是谁,只会在你完成十次倾听后,赠送一段由AI合成的“回声”??那是基于你收听过的内容生成的一句话,仿佛来自某个未知之人的回应。

艾萨克已经听了两百三十七段。

有孟买拾荒老人讲述他如何用废铁拼出女儿的生日礼物;有冰岛渔夫在暴风雨中对着录音笔说“如果我回不去,请告诉小雅爸爸爱她”;还有柏林一位transgender青年在手术前夜反复练习对母亲说“我是你的孩子,一直都是”。

每一段都像一把小刀,在他心上轻轻划开一道口子,又缓缓缝合。他开始明白,自己的痛苦并不特殊,但也正因为不特殊,才值得被认真对待。

今天,他想听点不一样的。

他在终端输入关键词:“家庭?未送达?中文”。

屏幕闪烁片刻,跳出一条编号为#CN-1987-FRAG的音频文件,标注语言为普通话,时长三分四十六秒,收听次数:0。

“零次?”艾萨克皱眉。按理说,中文区的音频一向最受欢迎,尤其是涉及家庭话题的。他犹豫了一下,戴上耳机,点击播放。

起初是一阵杂音,像是老式磁带快进后的残留噪音。然后,一个略显沙哑的男声响起:

“……阿诚,今天是你十八岁生日。爸爸没能陪你吹蜡烛,对不起。你在国外读书,我不该拦你。可我当时真的怕……怕你走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艾萨克的手指猛地收紧。

“我知道你怪我当年反对你学音乐,逼你考金融。你说我不懂梦想,可你知道吗?我也曾经是个吉他手,在酒吧唱了整整五年。直到你奶奶病重,我才卖掉琴去买药。我不是不想支持你,是我太怕你也走上那条路??满怀热情地出发,最后却被生活磨成灰。”

男人的声音顿了顿,似乎在压抑情绪。

“去年你寄来的专辑,我听了三十多遍。你唱那首《北方的风》时,我坐在阳台上哭了。你妈问我怎么了,我说眼睛进沙子了。其实……我只是终于听懂了你想说什么。”

接下来是长久的沉默,只有呼吸声断续传来。

“阿诚,爸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你是我的儿子。最后悔的事,也是因为我是你爸,说了太多伤人的话。如果你愿意,能不能……打个电话回来?不用聊太久,就说一句‘喂’也好。”

录音到这里戛然而止。

艾萨克摘下耳机,胸口剧烈起伏。他的眼睛湿了,不是为了录音里的父子,而是因为他忽然意识到??这样的对话本可以发生在任何一户人家,包括他自己家。但大多数人,都等不到这一通电话,也鼓不起勇气拨出那一串数字。

他打开手机备忘录,把这段话逐字誊写下来,保存为“父亲的声音”。然后,他做了一个决定:回去。

不是回那个充满冷战气氛的房子,而是回到起点??他第一次说出恐惧的地方:那间心理教室。

第二天清晨,艾萨克背着一台改装过的便携音响来到学校。这台设备是他用三个月兼职攒下的钱定制的,内置微型晶核接收模块,能捕捉环境中微弱的情感波动,并将其转化为可播放的声波频谱。它不能录音,也无法传播隐私,但它能让那些“几乎消散的声音”重新浮现,哪怕只持续几秒钟。

他在讲台上放下音响,轻声道:“各位,我想放点东西。”

全班安静下来。自从“静听日”推行以来,这种自发性的分享已成为常态。有人带来祖母临终前哼的童谣,有人播放地铁里陌生人安慰哭泣女孩的对话。每一次,教室都会陷入一种近乎神圣的寂静。

艾萨克按下播放键。

音响发出一阵柔和的嗡鸣,像是风吹过山谷。紧接着,一段模糊却又熟悉的声音缓缓流淌而出??那是他父母昨晚的争吵。

但与以往不同,这一次,声音经过晶核过滤后呈现出另一种质地:愤怒之下藏着担忧,指责背后是深深的疲惫,每一句“你从来不管这个家”都被解析出“我好累,我想你能抱抱我”的潜台词。音响还将两人声线分离,分别以男女童声的形式重播,仿佛两个受伤的孩子在互相嘶吼。

没有人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