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 第647章 这老头果然人老实话不多(第2页)

第647章 这老头果然人老实话不多(第2页)

林浩然未作回应,反而在微博转发了一段幕后视频:李岩的母亲专程从河北赶来探班,看到儿子穿着破旧工服在雨中奔跑,躲在角落抹泪。采访中她说:“俺家娃从小就没穿过这么破的衣服……可他说,这是尊严,不是丢脸。”

评论瞬间反转。有网友留言:“原来真正的体面,是敢于直视生活的粗粝。”

与此同时,苏晚悄然出现在片场。她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默默站在监视器后方,看林浩然一遍遍指导李岩调整语气、动作。午休时,她递上保温饭盒:“我妈炖的排骨汤,说你现在太瘦了。”

林浩然怔住:“你怎么知道我这几天胃口不好?”

“因为你发的朋友圈,照片里的饭一口没动。”她轻声说,“你总是这样,压力越大越沉默。可你知道吗?我也怕你有一天把自己燃尽了。”

他低头笑了笑:“那你记得提醒我,别变成我自己讨厌的人。”

她点头:“我会的。就像你现在提醒着无数人别忘了看身后那些沉默的身影。”

四月中旬,主体拍摄完成。后期剪辑阶段,林浩然坚持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过去与现在交错,梦境与现实混织。比如陈默梦见母亲还在世,笑着端来热汤,醒来却发现枕巾湿了一大片;又如他在地铁上闭眼小憩,幻听女儿喊“爸爸”,睁眼只见陌生孩子牵着母亲的手走过。

配乐方面,他拒绝使用传统悲情弦乐,转而采集城市真实声音:早高峰地铁报站、医院叫号系统、快递电动车提示音、深夜便利店扫码枪的“滴”声。作曲家无奈苦笑:“这是我职业生涯第一次用‘噪音’当主旋律。”

林浩然答:“这些才是这个时代的心跳。”

六月初,《沉默的丈夫》粗剪版完成,共98分钟。为配合学术研讨,团队额外制作一部25分钟纪录片《背后的人》,记录原型王建军的真实生活,以及拍摄过程中演员与角色的情感交融。

内部映证会上,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中影放映厅。刘教授发言:“这部作品打破了‘男性必须坚强’的文化桎梏,展现了情感压抑的社会结构性成因。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停留在控诉,而是给出了微弱但真实的希望之光??沟通、倾听、互助的可能性。”

赵志远罕见地主动表态:“市场部初步调研显示,25-40岁观众群体期待值高达87%。我们准备启动‘一人一票?为沉默发声’联映计划,联合全国三百所高校举办主题观影。”

周婉清则提议:“建议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影像资料库,让教育工作者看见家庭中隐形的压力传递。”

张建国全程未语,直至散场时才对林浩然说:“你知道为什么我最终同意投资吗?不是因为样片感人,而是你在片尾加的那一行字??‘谨以此片献给所有没能说出‘我不幸福’的人’。这句话,抵得过千万票房。”

七月中旬,电影定档国庆档,官宣海报简约至极:一双布满裂口的手捧着一张泛黄全家福,背景是万家灯火中的某一扇暗窗。标语仅八字:“他们不说,不代表不存在。”

发布会现场,记者提问尖锐:“您认为这部电影能改变什么?”

林浩然平静回答:“我不奢望改变世界。但如果有一个父亲看完后,敢对自己孩子说‘爸爸最近很累’;有一个丈夫愿意告诉妻子‘我不想假装坚强了’;有一个年轻人不再嘲笑‘软弱’,而是学会尊重沉默背后的重量??那我们就没白拍。”

首映当晚,北京百老汇影院座无虚席。影片结束,灯光渐亮,全场观众静坐未动。三分钟后,掌声如潮水般涌起。一位中年男子起身哽咽:“我父亲三年前跳楼,遗书上写着‘对不起,撑不住了’。我一直怪他懦弱……今天我才明白,他有多勇敢。”

散场后,林浩然独自步行回家。路过一家二十四小时药店,看见玻璃窗内有个男人坐在长椅上低头抽烟,姿势熟悉得令人心颤。他驻足片刻,终究没有打扰。

回到家已是凌晨。他打开电脑,收到一封邮件,来自一名服役边疆的军人:“林导,我在哨所看了样片片段,哭了。这里零下三十度,但我心里暖了一下。我想告诉我老婆:我不是不在乎家,是我怕让她知道我有多想你们。”

他回复:“替我向祖国的守护者致敬。你们的沉默,我们永远记得。”

翌日清晨,朝阳再次洒落中影大楼。林浩然站在台阶下仰望,一如两个月前。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的脚步更加坚定。

电梯上升,数字跳动。他知道前方仍有争议、有质疑、有风雨,但他也知道,有些路一旦开始,就不能回头。

因为总要有人去照亮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哪怕只是微光。

因为总要有人替千万个无法发声的灵魂,说一句:“我在这里。”

因为他曾是洪世贤,而现在,他终于可以不再是那个只能烧信的男人。

放映室的灯熄了又亮,剧本一页页翻过,镜头一次次重来。这一切都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开始??属于中国影视真正直面现实的开始。

而他要做的,就是一直走下去,直到再也没有人需要沉默为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