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 第648章 性感荷官角色人选(第2页)

第648章 性感荷官角色人选(第2页)

林浩然惊醒,额头沁满冷汗。窗外夜色浓重,手机显示凌晨三点十七分。他起身走到书桌前,打开笔记本,写下一段话:

>“我不是救世主,也不曾想当英雄。我只是曾经扮演过一个被全世界唾骂的男人,后来才发现,那不是恶,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沉默。今天我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赎罪,而是为了让那些从未被命名的情感,终于拥有一个名字??叫做‘存在’。”

第二天清晨,全国三百所高校同步启动“一人一票?为沉默发声”主题观影活动。北大百年讲堂座无虚席,放映结束后,一名男生站起来哽咽发言:“我爸爸是货车司机,常年在外跑运输。去年春节他打电话说不回来了,我妈骂他不顾家。今天我才明白,他不是不想回,是他连请假都不敢提……我能申请一张公益票送给他吗?”

现场工作人员含泪点头,掌声雷动。

与此同时,上海某心理援助热线接到异常激增的来电。一位中年男子在电话里沉默良久,终于开口:“你好……我看了那部电影。我想说我……我很累。我已经三年没跟人说过这句话了。”

接线员温柔回应:“谢谢你愿意说出来。你现在安全了。”

类似的故事在全国各地悄然发生。武汉一位女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后发起“写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收到上百份手稿,其中最多的一句是:“原来你们也会疼。”成都一家企业HR部门主动联系剧组,希望引进影片作为员工心理健康培训素材。更有甚者,一名曾因抑郁休学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发文:“昨天我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进门时还在抖。但我告诉医生:‘我是陈默的朋友。’”

舆论风向彻底逆转。曾经质疑“伪善”的博主悄悄删除文章,转而发布道歉声明:“我以为我在批判光环,其实我在践踏勇气。”连最初持保留态度的媒体也开始深度报道,《南方周末》刊发专题《当一部电影成为社会疗愈的起点》,文中写道:“《沉默的丈夫》的价值,不在于它改变了多少人,而在于它让‘改变’这件事本身,变得可能。”

国庆节当天,电影正式上映。

全国院线凌晨场次全部满座。北京UME影城一位值班经理回忆:“散场后,很多人坐在位置上不动,有的低头擦眼泪,有的抱着伴侣哭,还有一个老人一直念叨‘对不起啊老伴,我没照顾好你’。”

而在西北某边境哨所,战士们围坐在帐篷里,用投影仪播放盗版资源??信号断断续续,画面模糊,但他们看得格外认真。结束后,班长集合队伍,敬了个军礼,对着摄像机说:“报告导演,我们收到了。祖国放心,人民安心,因为我们知道,有人记得我们。”

林浩然是在家中看的这场“特别放映”。苏晚陪在他身边,两人谁也没说话。当片尾字幕缓缓升起,那行“谨以此片献给所有没能说出‘我不幸福’的人”浮现时,他的眼角滑下一滴泪。

没有嚎啕,没有颤抖,只是静静流淌。

就像多年积压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出口。

门铃响了。门外站着李岩,手里捧着一束白菊。

“我刚从我妈那儿来。”他说,“她让我一定要亲自交给你。她说,你是第一个让普通人觉得自己值得被记住的人。”

林浩然接过花,点点头:“走吧,一起去看看王建军。”

三人驱车前往河北廊坊。那里有一间小小的社区活动中心,今天举办“倾听计划”启动仪式??由电影收益拨款成立的心理支持项目,旨在为基层劳动者提供免费心理咨询与互助小组。

王建军穿着干净的衬衫站在门口迎接。他瘦了些,但眼神明亮。见到林浩然,他没说话,只是深深鞠了一躬。

“别这样。”林浩然扶住他。

“我不是谢你拍了我。”王建军声音低沉,“我是谢你让我觉得,我的苦,不是丢人的事。”

活动现场,十几位快递员、环卫工、外卖骑手围坐一圈,轮流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位大姐说起丈夫酗酒家暴,自己忍了二十年才敢离婚;一个年轻小伙坦言曾因失业压力试图轻生,是女儿一句“爸爸陪我画画”把他拉了回来。没有人嘲笑,没有人打断,只有倾听与点头。

林浩然坐在角落,听着听着,忽然明白了什么叫“真实的力量”。

这不是艺术战胜现实,而是现实终于获得了表达的权利。

傍晚返程途中,天空飘起细雨。车载广播正在播放一则新闻:“据最新数据显示,《沉默的丈夫》首日票房达2。3亿元,打破国产文艺片纪录。同时,全国心理援助热线咨询量同比增长417%……”

李岩望着窗外雨幕,忽然说:“老师,你说咱们以后还能拍这样的电影吗?”

“当然。”林浩然答。

“可资本还会支持吗?观众还会买账吗?”

林浩然笑了:“只要还有人愿意说实话,就会有人愿意听。而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听,我们就值得拍下去。”

车子驶过一座立交桥,霓虹灯在湿漉漉的路面上折射出斑斓光影。远处城市灯火通明,像无数双睁开的眼睛。

他知道,这场战斗远未结束。

网络上仍有嘲讽:“炒作罢了”“情绪营销”;业内有人冷言:“这种片子不可复制”;甚至有专家撰文警告:“过度共情可能导致社会脆弱化”。

但他不在乎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