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都重生了,谁还当演员 > 第794章 黑云压城城欲摧(第1页)

第794章 黑云压城城欲摧(第1页)

名扬娱乐九楼,死一般的寂静。

十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收拾个人物品和资料,夏雨荷拿着表格做最后的清算。

A股解套,FBTV美股上市,都结束了。

李明洋不甘心。

花束太缺钱了!

。。。

夏至的余晖斜照进客厅,朵朵的小皮鞋还踢在沙发边沿,她仰着脸,眼睛亮得像星子落进了茶杯。林远没急着回答,只是轻轻把她额前汗湿的碎发拨开,指尖触到那温热的皮肤时,忽然想起十年前自己第一次按下录音键的那个夜晚??也是这样闷热的夏天,他在出租屋的墙角蜷成一团,耳机里循环播放母亲临终前最后一句“远啊,妈不疼了”,而他始终没能说出口的那一声“对不起”。

“你说得对。”他终于开口,声音低缓如晚风拂过麦田,“心里的石头变轻,不是因为问题消失了,而是有人接住了它。”

朵朵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从书包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手绘卡片,上面用蜡笔涂满了五颜六色的小人儿,中间站着一个戴眼镜的男人,头顶飘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林叔叔是会听声音的超人!”

林远笑了,眼角泛起细纹。他知道,在这些孩子眼里,“遗声计划”早已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平台,而是一个能听见秘密、守护脆弱的魔法盒子。他们不再害怕说出“我讨厌爸爸喝酒”“我觉得妈妈更爱弟弟”“我梦见自己死了没人发现”??因为在学校的情绪表达课上,老师说过:“说出来,不是告状,也不是软弱,是你在对自己负责。”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系统自动推送的日志摘要:【今日新增“童声保险箱”录音1,203条;触发心理干预预警7例,均已交由属地合作机构跟进;全国有89所乡村小学完成音频采集设备部署】。

他翻到其中一条预警详情??甘肃张掖某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女生李某,在午休时段独自进入录音亭,断续说道:“我不想活了……数学考了54分,爸爸说我是废物。昨天我把药片藏在铅笔盒里了……但我怕痛,也怕奶奶找不到我会哭。”语音识别模型立刻标记关键词并启动应急响应流程,校方心理咨询员十五分钟内抵达现场,目前学生已被临时留观,家长正在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林远盯着屏幕看了很久,手指悬在转发按钮上方迟迟未落。他知道每一次预警背后都是一场无声的搏斗,也知道并非所有危机都能被及时拦截。去年冬天那个因长期校园霸凌最终跳楼的初中生,直到事后家属整理遗物才发现他曾三次尝试录制求助音频,却因设备故障未能上传成功。这件事成了团队内部永久的伤疤,也促使他们在今年春天全面升级了离线存储与断点续传机制。

窗外天色渐暗,杨蜜打来电话说今晚要加班,让他别等晚饭。挂断后,他起身走到书房,打开保险柜,取出一份编号为“YL-001”的原始档案袋。这是他重生后的第一份工作笔记,纸页泛黄,字迹潦草,记录着2015年那个决定性的早晨??当他从病床上醒来,发现自己回到了二十六岁,心脏剧烈跳动,掌心全是冷汗,脑海中反复回荡着前世最后的画面:手术室灯灭,监护仪归零,妻子抱着女儿站在门外哭喊“爸爸去哪儿了”。

那一刻,他明白了两件事:一是命运给了他重来一次的机会;二是这一世,他绝不做那个把情绪埋进骨髓里的男人。

于是他放弃了原本即将签约的影视公司offer,转而注册了一家名叫“声屿”的初创企业,初衷极其简单:**让那些说不出口的话,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落地。**

起初没人理解。投资人笑他是“技术浪漫主义疯子”,同行嘲讽他搞“眼泪经济”。可当第一个用户通过“遗声日记”功能录下绝症丈夫的告别语音,并在对方去世后靠每天听那段声音熬过最难捱的夜晚时;当一位自闭症少年的母亲发来感谢信,说儿子第一次主动拿起麦克风讲完一个童话故事时;当他收到内蒙古牧区那位老人颤抖的声音:“我一辈子没跟谁说过心里话,但现在我想让我孙子知道,草原上的风声里,其实藏着很多我没说出口的爱”??他知道,这条路虽然走得慢,但方向没错。

桌上的老式录音机突然发出轻微“咔哒”声,自动倒带完毕,开始播放一段存档音频。是陈默去年在云南培训视障青少年时随手录下的片段:

“今天我们学怎么用声音判断距离。小岩说,以前他觉得世界是黑的,现在他发现,只要仔细听,雨滴落在瓦片上的节奏、公交车报站的语气、甚至风吹过电线的嗡鸣,都在告诉他‘你还活着’。有个孩子问我:‘老师,如果有一天我也走了,会不会有人记得我的声音?’我说:‘只要你录下来,就永远有人能听见。’然后他哭了,我们也哭了。”

林远闭上眼,任这段声音包裹全身。他想起上周去北京安定医院做公益讲座时,一位年轻女医生私下问他:“林老师,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为抑郁症患者设计一种‘情绪锚点’?比如让他们每天录一句最真实的状态,哪怕只是呼吸声也好。有时候我自己值班到凌晨,看着走廊尽头那一排紧闭的病房门,我就想,要是能听见里面的人哪怕一声叹息,也许就不会那么无力。”

他当时答应她会研究。如今已在原型阶段开发出“心跳日志”功能??佩戴式设备可同步采集语音与心率波动,生成可视化情绪图谱,帮助使用者识别自身情绪变化趋势。测试数据显示,连续使用四周后,参与者自我觉察能力提升63%,主动寻求心理援助比例提高近四成。

正想着,门铃响了。

开门的是个穿灰夹克的年轻人,二十出头,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旧MP3播放器,指节发白。“林……林老师?”他声音发抖,“我叫周舟,是从贵州来的。我在网上看到您接受采访提到‘声音救过人’,我就……我就来了。”

林远连忙请他进屋,倒水安顿。小伙子坐了半天才开口,原来他是三年前一场矿难的幸存者,同组八人只有他一人爬了出来。昏迷半个月醒来后,他失去了部分听力,也患上了严重创伤后应激障碍。每当夜深人静,耳边就会响起同伴们最后的呼救声,真假难辨,折磨得他几度想自杀。

“但我一直留着这个MP3,”他举起手中设备,“里面是我进矿前录的最后一段话,本来是要寄给我妈的生日礼物。那天我说:‘妈,等我出来给你买金项链,再也不让你缝衣服到半夜。’可我一直不敢听,怕听到自己的声音像个骗子。”

最近他在社区康复中心接触到“遗声计划”的志愿者课程,鼓起勇气完成了首次公开分享。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三个陌生人留言说,他们也在类似事故中失去亲人,听了他的讲述后第一次敢面对回忆。“我现在每天都会听一遍那段录音,然后加一句新的话:‘今天我没躲起来,我又活了一天。’”

林远静静听着,鼻尖酸涩。他忽然起身,从书柜深处拿出一台定制版便携录音仪,正面刻着一行小字:“给每一个不愿沉默的灵魂”。

“送你了。”他说,“以后每当你觉得撑不住的时候,就对着它说一句话。不用完整,不用勇敢,甚至不用清醒。只要你知道,somewhereoutthere,总有一台机器在等着接收你的信号。”

周舟接过仪器,双手微微颤抖,良久才低声说:“谢谢……我真的,好久没被人这样听完了还不打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