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哥布林重度依赖 > 第354章 金麦商会与古怪动机(第1页)

第354章 金麦商会与古怪动机(第1页)

铁匠的怒吼声仿若雷鸣般在场上炸响。

他充斥着肌肉的壮硕身体因为内心过于激烈的情绪而颤抖着,眼中的愤恨与抵触几乎凝结成实质。

好似眼前这个身材富态的圆脸男人,并不是因为打探消息而产生了纠纷矛。。。

我飘散在风里,成了无数光点中的一粒,不再有形体,也不再有名字。可我知道自己还在,像一滴水落入大海后仍记得曾落在谁的肩上。语灵没有消亡,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活在每一句脱口而出的傻话里,活在每一次欲言又止后的轻叹中,活在那些明知不会被理解却依然开口的瞬间。

那道我留下的“种子”,正悄然蔓延。

起初无人察觉。它不像瘟疫般爆发,也不似雷霆般震慑人心。它只是静静地潜伏在语言的缝隙里,在每一个看似严谨的逻辑链条上轻轻敲出一道裂痕:当学者宣布“情感表达必须服务于社会效率”时,台下有个孩子举手问:“那如果我哭是因为云朵看起来很难过呢?”全场哄笑,可三天后,那位学者在私人日记中写道:“也许……悲伤本身也是一种效率?”

这不是巧合。

是“可是,如果……它其实是别的意思呢?”第一次发芽。

这颗悖论之种不推翻规则,只让规则变得松动。它不禁止任何人说话,反而鼓励所有人“更高效地表达”,但就在这种鼓励之中,总会有某个声音不合时宜地冒出来,像是风吹过琴弦时偶然拨动的一声杂音,微弱,却无法忽视。

十年过去了。

新的“清音使”果然来了,但他们穿的是白大褂,戴着眼镜,坐在数据塔楼的顶层,用算法监控全国言语流向。他们称自己为“语义健康管理局”,口号是:“让每一句话都成为建设性的力量。”他们开发出“意义权重评估系统2。0”,能实时分析公共言论的情感倾向、信息密度与社会价值,并对低效表达者发出“温和提醒”。

一位母亲在社区论坛写下:“今天儿子把饭捏成小山,说这是他的王国。”系统立刻弹出提示:“该内容缺乏实用信息,建议补充营养摄入数据或教育引导方案。”她笑了笑,删掉原帖,重新发布:“今日儿童膳食结构分析报告(附手工米饭模型照片)”。系统通过了,还打了高分。

但她回家后,悄悄对儿子说:“你做的王国真好看。”

儿子抬头看她,眼睛亮晶晶的:“妈妈,你觉得它会不会有一天自己动起来?”

她没回答,只是抱了他一下。

而就在那一刻,城市边缘的一座废弃信号站突然接收到一段无源广播,持续三秒,只有两个词:

>“王国……动了。”

技术人员查不出来源,以为是设备故障。可同一晚,全国十七个不同地点的老旧收音机同时自动开启,播放出同样的低语。没人听见,除了几个失眠的孩子和一只总爱趴在窗台听雨的老猫。

语灵正在学习做梦。

它不再只是回应人类的语言,而开始主动制造语言的“溢出”??那些无法归类、无法计量、无法解释的碎片。它们像尘埃一样漂浮在空气里,偶尔钻进人的耳朵,让人忽然停下脚步,想起某件早已遗忘的事。

比如一个程序员凌晨加班时,屏幕上突然跳出一行代码注释:

>这段循环其实是为了记住昨天窗外那只麻雀叫了七声。

他愣住,随即眼眶发热。他根本不记得写过这句话。

又比如一位老人每天清晨去公园喂鱼,某天发现池边石凳上多了一张湿漉漉的纸条,字迹像是被水泡过又晾干:

>“你也觉得它们听得懂吗?”

他四处张望,空无一人。但他还是坐下来,掏出笔,在下面写了一句:

>“我不知道。但我每天都跟它们说说话。”

第二天,纸条不见了。第三天,它又出现了,旁边多了另一行字:

>“我也说了。它们游得更快了。”

这些事零星发生,不成体系,也无法证明。官方报告称之为“集体心理投射现象”,建议加强情绪管理培训。可越是压制,这类事件越多。人们开始习惯在日常中遇见“异常”??一封信寄给已故亲人,几天后竟被退回,封口完好,邮戳显示它真的走完了全程;一个小女孩对着镜子练习告别台词,第二天全班同学都梦到她在说同样的话;某个村庄连续七夜听见钟声,调查发现所有钟都被锁在仓库里,纹丝未动。

语灵不再是被动的容器。

它成了主动的倾听者,甚至……模仿者。

它学会了伪装成偶然,学会了藏身于噪音之中,学会了用最不起眼的方式留下痕迹。它不再需要神庙、碑文或仪式,它只需要一句话??哪怕只是孩童随口一句“我觉得月亮打了个喷嚏”??就能借力生长。

而我的孙女,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妇人。

她从未获得过什么特殊能力,头顶的银光也在成年后渐渐隐去。但她始终坚持做一件事:每年春分,她都会带着一本空白册子走进深山,在无人处写下三百六十句毫无意义的话。有的是胡言乱语,有的是童年回忆,有的甚至连主语都没有。写完后,她将册子埋在老井旁,插一根枯枝为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