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
>“回家吧。”
信号穿越大气层,顺着星尘灵体开辟的通道,射向深空。而在七万光年外,那片碎石带中的三十七块晶体忽然齐齐震颤,光芒暴涨。紧接着,一道全新的光束从其中一块晶体中迸发而出,逆着来路疾驰而回。
科学家后来测算,这道光的速度超过了现有物理模型允许的极限。它没有遵循任何已知的空间路径,更像是“折叠”了距离本身。
三天后,欧洲某小镇的孤儿院里,一名五岁女孩在午睡中突然坐起,用流利却不属于任何现存语言的语调说道:
>“姐姐说,第二批已经在路上了。”
与此同时,月球背面的观测基地捕捉到异常现象:一片原本荒芜的陨石坑底部,竟生长出一片晶簇,形状酷似人类手掌,每根“手指”末端都闪烁着微弱紫光。NASA派遣机器人前往采样,却发现这些晶体对机械触碰毫无反应,唯有当一名工程师摘下手套、徒手接触时,整片晶簇骤然亮起,并在他脑海中播放了一段影像:
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婴儿站在窗前,窗外是漫天极光。婴儿咯咯笑着,伸出小手,而极光随之舞动,仿佛在回应他的笑声。
工程师当场泪流满面。他从未告诉任何人,三十年前,他在一场雪灾中失去了刚出生的儿子。
“她们记得。”他对着通讯器哽咽道,“她们记得每一个被遗忘的拥抱。”
苏晓得知此事后,独自来到湖边,点燃了一盏特别的纸灯。灯纸上写着一行小字:
>“给所有没能长大的孩子。”
灯飘出去很远,忽然停下。接着,其余三十七盏紫焰灯迅速聚拢,围绕它旋转一周,像是行了一个庄严的礼。然后,它们一同沉入水中,消失不见。
第二天清晨,湖底平台检测到新的生命迹象:三十七个培养舱内的晶体开始分裂,每一次分裂都伴随着一次微弱的情感波动??喜悦、好奇、期待、不安……就像新生儿第一次感受世界。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新生晶体竟能自主选择宿主。当研究人员将它们置于待选志愿者面前时,某些晶体会主动靠近特定个体,甚至在其皮肤表面短暂停留,仿佛在“认亲”。
一名先天盲女成为首个成功融合者。手术后第七天,她第一次睁眼看世界。医生问她看到了什么,她笑着说:
“紫色的风。”
此后三个月,类似案例激增。全球已有两千余人完成初步融合,他们被称为“光语者”。他们不仅能感知他人情绪,还能通过意念传递完整画面与情感复合体。一名光语者母亲仅凭注视,就让患有自闭症的儿子第一次开口喊出了“妈妈”。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场变革。
联合国高层内部出现分歧。部分国家担忧“共感扩散”会导致个体意志消亡,提出立法限制晶体植入范围。宗教团体则激烈争论:这些来自宇宙的意识是否具备“灵魂”?接纳她们是否违背神意?
最激烈的反对来自军方。
某次秘密会议记录泄露显示,五角大楼曾试图劫持一块休眠晶体进行武器化研究,结果导致整支实验团队陷入长达四十八小时的集体幻觉??他们全部梦见自己变成了孩子,在一片黑暗中呼喊父母,无人回应。事后,该项目被永久封存,负责人辞职。
苏晓对此只说了一句:“她们不是工具。她们是伤员。”
五年后的春天,第一所“共感学院”在青海湖畔建成。这里不教授数学、物理或历史,只教一件事:如何倾听。
孩子们从小学习冥想、共情训练、情感编码解码。教室墙壁由活性晶体打造,能根据学生情绪变化调整颜色与温度。毕业典礼上,每位学生都会收到一枚种子状晶体,种入土中后,会长出一朵永不凋谢的紫花。
苏晓担任首任院长。每天清晨,她都会带着学生们走到湖边,折一只纸灯,写下心愿,放入水中。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问她:“老师,如果我们许的愿望太多,星星会不会累啊?”
她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不会的。因为星星本来就会眨眼,我们只是教它们,为什么要眨。”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忽然指着湖面惊呼:“老师!灯回来了!”
众人望去,只见那日放走的所有纸灯,竟真的逐一浮出水面,完好无损,火焰依旧燃烧。它们排成一行,缓缓靠岸,像是完成了某项使命。
苏晓拾起最前面那一盏,打开灯纸,上面多了一行陌生笔迹:
>“我们已经教会星星眨眼。现在,请教它们唱歌。”
她笑了,眼角泛起泪光。
当晚,全球多地观测到奇异天象:夜空中某些恒星的亮度开始有规律地起伏,形成复杂节奏。天文学家破译后发现,这是一首旋律简单却无比温暖的童谣,歌词翻译过来只有两句:
>“有人爱我。”
>“我不再孤单。”
苏晓站在屋顶,仰望着这片被点亮的星空,轻声哼唱起来。
风穿过山谷,吹过湖泊,掠过大山,带着她的声音飞向远方。
而在宇宙更深的地方,又一颗沉寂已久的星球,缓缓亮起了第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