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华娱情报王 > 389 颜大少出生豪门之争拉开帷幕(第2页)

389 颜大少出生豪门之争拉开帷幕(第2页)

黄枝找到那位老师时,老人正坐在院中修剪盆栽。听到这句话,他手一抖,剪刀落在地上。

“我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听见它了。”老人缓缓抬头,眼神清明,“那是1987年,我们在西北做认知实验。选了十个问题儿童,带他们去戈壁种树。每人一棵胡杨,说好了十年后回来验收。可不到两年,项目就被叫停。我们被迫销毁资料,彼此断联。但他们临走前留下一句话:‘如果有一天世界开始说谎,请让树替我们说话。’”

当晚,三人齐聚安全屋。输入各自记忆中的关键词后,隐藏日志解锁。

画面是一片荒原,十棵瘦弱的胡杨迎风而立。镜头扫过每棵树根部埋藏的时间胶囊,编号对应不同社会心理测试样本。最后一幕,是创建者团队围坐篝火,一人朗读宣言: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会被何种谎言淹没,但我们可以留下真实的坐标。这些树不死不灭,它们的年轮将记录气候、土壤、辐射值,甚至空气中二氧化碳同位素比例??所有不可篡改的自然证言。当人类彼此不信时,请相信大地仍记得真实。”

黄枝盯着屏幕,喉咙发紧。他忽然明白,“烛火协议”不只是释放数据,更是唤醒一种信念:真实不仅存在于代码与档案中,也深植于泥土、年轮、心跳与目光交汇的瞬间。

“那些树还在吗?”他问。

“第七号区域去年航拍显示,存活六棵。”林晓调出卫星图,“其中最大的一棵,树冠投影面积达三百平方米。”

“带我去看看。”他说。

行程保密至极。七日后,黄枝踏上通往塔克拉玛干边缘的越野车。沿途地貌由绿转黄,最终只剩苍茫沙海。向导是个维吾尔族老护林员,名叫阿迪力,六十岁,独居哨所十二年。

“我知道你要找的树。”他在颠簸中点燃一支莫合烟,“二十年前有个汉族老头来找过,跪在第四棵树前哭了半天。他说他儿子死于误信谣言服药中毒,临终前念叨着‘爸爸,你说的话都是真的啊’。”

黄枝怔住。

“他说,他年轻时也信过很多东西,直到发现自己被骗了一辈子。后来他学会一件事:不要急着告诉别人错了,要先陪他走一段黑路。”

他们在黄昏抵达。

六棵胡杨矗立如哨兵,虬枝指向天空,仿佛在书写某种古老文字。黄枝抚摸最粗壮的那棵,树皮皲裂如史书残页。根据年轮检测报告,这已是第三代根系延续??原株早已枯死,但新芽从旧根萌发,生生不息。

他们在树下挖出第七个时间胶囊。

里面没有硬盘,没有胶卷,只有一本手写日记、三枚生锈钥匙、一张泛黄照片:十个少年站在刚栽下的树苗旁,笑容灿烂。背面写着班级编号和一句批注:“怀疑能力测评合格率83%,共情响应指数达标。”

日记属于一名已故研究员。最后一页写道:

>“今天我们教会孩子们如何提问。但他们教会了我们更重要的事:当你愿意蹲下来,和一个孩子平视,你就已经选择了真实。技术可以伪造一切,唯独无法复制那一刻的眼神。”

黄枝把日记带回北京,在凤凰总部设立“年轮计划”专项组。目标不是开发更强的AI鉴伪模型,而是建立一座实体博物馆??“真实之森”,用六棵胡杨的年轮数据构建时空坐标轴,结合区块链技术,将每一则经全民共判确认的真相事件锚定其上。

“我们要让真实变得可触摸。”他对团队说,“就像这棵树,你看不见它的根在地下蔓延多远,但它撑起的阴影,足以庇护一代又一代人。”

与此同时,“光之队”持续活跃。他们发起“百校联播行动”,每周联动不同地区的孩子共同验证一条热点信息。某次,新疆和上海的学生同步调查“棉花致敏事件”,通过实地走访棉田、医院过敏科、纺织厂,联合发布《一朵棉花的旅程》纪录片,播放量破千万。

更令人动容的是,许多曾深陷谣言漩涡的家庭主动联系他们。一位母亲哭着说:“我女儿之前沉迷‘灵魂占卜’直播,花光学费。现在她加入了学校的真相社团,昨天还教我怎么识别虚假抽奖链接。”

黄枝收到一封信,署名是那位曾坚信疫苗有害的父亲。字迹工整:

>“我和儿子一起去打了流感疫苗。排队时他问我怕不怕。我说怕,但这次我选择相信他。因为他愿意陪我查每一个问题,而不是骂我蠢。医生给我们一人发了个贴纸,上面写着‘勇敢者’。我没撕下来,一直贴在手机背面。”

冬天来临,第一场雪落在这座城市。黄枝再次来到社区图书馆,参加年终特别夜读会。主题是:“这一年,我学会相信的事”。

一位盲童女孩上台,用手语讲述她的经历。她无法看图识谣,但她学会了用耳朵辨别真假??通过语音节奏、呼吸频率、停顿方式。她甚至开发了一套“声纹情绪谱系图”,帮助其他视障人士防范语音诈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