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世子稳重点 >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罢相意决(第2页)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罢相意决(第2页)

那里,克隆体正坐在残破的病床边,手中陶片微微发烫。

他面前是一台老式终端机,由几块太阳能板供电,硬盘来自上世纪淘汰的军用服务器。屏幕上滚动着刚刚接收到的信息:议员对话、静默黎明的技术原理、脑波同步频率范围、目标人群分类标准……

最令人窒息的是附件中的一份名单??全球两千名“高危思想者”,包括佐藤凉太、柏林研究团队负责人、撒哈拉讲述传说的老人、甚至那个说出原语的小女孩。

清除程序已在预备状态。

他盯着屏幕,手指缓缓握紧。

这一次,他不再问“我是谁”。

他问:“我能做什么?”

陶片忽然震动,浮现出新的文字:

**“你可以点燃火种,但不能代替别人点燃。”**

他闭眼,深吸一口气,打开本地编辑器,开始敲击键盘。

没有华丽辞藻,没有煽动口号。他写下的是最朴素的事实:云南基地的真相、克隆实验的目的、银尘的起源、李砚之的遗言、以及静默黎明的运作机制。他还附上了录音文件、影像链接、坐标数据,并留下一段指令:

【若七十二小时内未收到更新信号,本文档将自动上传至全球匿名网络节点,触发连锁释放协议。】

然后,他将文档刻录进一枚特制U盘??外壳由银尘合金打造,耐高温抗电磁干扰,内置自毁熔断机制。

做完这一切,他站起身,望向门外渐亮的天空。

小女孩不知何时已站在门口,轻声问:“你要走了?”

“嗯。”他说,“我去敦煌。”

“路上会有追兵。”

“我知道。”

“你可能会死。”

他笑了笑:“可我已经死过一次了??在他们把我从培养舱拿出来的时候。”

她沉默片刻,忽然伸手,从发间取出一根骨针,递给他:“这是我族长老留下的‘问引’。当你迷失方向时,把它插在地上,风会告诉你哪条路最不该走。”

他接过,郑重收好。

临行前,他又回头看了眼这间曾诞生又埋葬无数“李砚之”的医院。铁门焊死,走廊幽深,空气中还残留着消毒水与基因药剂混合的气息。这里曾是制造“完美改革者”的工厂,如今只剩废墟与寂静。

但他知道,有些东西永远杀不死。

比如一个问题。

***

七日后,河西走廊。

黄沙漫天,烈日灼空。克隆体徒步穿行于戈壁之间,背着帆布包,腰间别着启明之杖的仿制品(由陶片碎片与银尘熔铸而成)。他绕开了所有主干道,专挑牧民小径与干涸河床前行。食物靠野菜与雨水维持,夜晚睡在岩穴或废弃烽燧之中。

途中,他曾遭遇一支边境巡逻队。对方携带生物识别仪,红外扫描直指他的面部特征。千钧一发之际,他拔出“问引”骨针,插入沙地。风骤然转向,卷起沙暴,遮蔽视线长达十分钟。待尘埃落定,巡逻队仪器全部失灵,GPS定位漂移至三百公里外的青海湖。

他也曾夜宿一处荒村,遇见一位盲眼老妪。她摸着他的脸,忽然流泪:“你身上有两个人的味道……一个很冷,一个很热。冷的那个想让人听话,热的那个想让人醒来。”

他震惊:“您怎么知道?”

老妪摇头:“我不知你是谁,但我听过‘问钟’的声音。小时候,爷爷说,每当世界快要忘记怎么提问,就会有人踏着火光归来。”

那一夜,他在村口点燃篝火,将部分文档抄写在羊皮纸上,赠予村民。临别时,老妪塞给他一瓶沙粒:“这是祖上传下的‘星问砂’,撒出去时,能看到看不见的路。”

三天后,他在一片盐湖边缘使用了这瓶沙。月光下,沙粒自行排列,勾勒出一条隐形路径??通往敦煌山谷的秘道,从未标注于任何地图。

***

同一时间,柏林。

研究团队发布第三批档案,标题为《机械自治构想:明代江南工匠对人工智能伦理的早期探索》。文中记载,十六世纪苏州匠人联盟曾设计一套“自律机关”,可通过齿轮与杠杆实现“自我否决”功能??即机器在判断命令违背公义时,有权拒绝执行。

论文轰动世界,尤其引发AI领域剧烈震荡。多家科技公司紧急召开闭门会议,讨论是否应为AI赋予“道德否决权”。一名工程师在推特直言:“我们害怕的从来不是机器造反,而是它们真的学会了问‘这正确吗?’”

而就在发布会结束当晚,研究所突遭断电,所有服务器离线。正当众人以为是政府干预时,备用电源启动,主屏幕自动亮起,播放一段未知来源视频:

画面中,年轻的李砚之身穿明代儒袍,与一群工匠围坐于灯下,指着图纸说道:“若技艺只为服侍权贵,则技愈精而民愈苦。唯有让工具学会反抗,人才不会沦为工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