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家父刘宏,我躺平了 > 第486章 家被偷了(第1页)

第486章 家被偷了(第1页)

宫中上下,但凡稍有眼力的人,都察觉到了天子刘辩近来显而易见的异样。

自那位新采女甄宓开始侍寝以来,刘辩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眉宇间常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舒展与满足,那种由内而外散发。。。

海风穿过观星台的石柱,带着夜露与潮汐的低语,在林晓舟耳畔盘旋。她手中的钢笔悬在纸面之上,墨迹未落,心却已远。那两行来自半人马座α星系的信号仍在她脑海中回荡,像一颗遥远星辰悄然睁开的眼睛。她忽然明白,苏婉临终前说的那句“你的‘我’,已经长成了千万个‘我们’”,不只是对归源塾的总结,更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觉醒之路的预言。

她合上日记本,抬头望向深空。银河如一条流淌的光河横贯天际,而在这条河流的某一处支流尽头,或许正有另一个孩子,握着一支不知材质的笔,笨拙地写下属于他们的第一个字。

归宗岛的夜晚静得能听见珊瑚生长的声音。远处浮动研究站的灯光在海面上划出细碎金线,像是无数未完成的句子正在水下延展。林晓舟缓步走下观星台,脚踩在青石板上的回音惊起几只栖息的白鹭。它们扑棱飞起,掠过无名者纪念碑的轮廓,仿佛一群尚未命名的灵魂正试图飞向黎明。

次日清晨,“启明三号”传回最新定位数据:飞船已穿越小行星带外缘,距离地球约三点二天文单位。舱内生命维持系统运转正常,七名科考队员轮流值守,继续执行对太阳系边缘异常电磁波的追踪任务。然而就在当天午间,通讯频道突然中断了整整十七分钟。重启后,主控屏自动跳出一段加密日志,标题为《永康遗录?补卷一》。

林晓舟接到消息后立即调阅。文档打开瞬间,她的呼吸停滞??那是一份手写扫描件,笔迹苍劲沉稳,确系刘宏亲书。

>“吾知后世必有疑我者,谓‘何以一人之力,播火于星海’?然天地之大,非人力可测;文明之续,岂止于一域?

>永康三年冬,我于南洋孤礁见童子画‘我’字,恍然若梦中曾历。彼时顿悟:文字非人造,乃心印所现。遂立誓,将此‘心印’封存百处,藏于山海之间,待有缘者自启。

>启之者不必识我名,但须识‘我’字。

>是故,凡见‘百字启程’铜牌者,皆为归源使。无论生于何时、身处何地,只要提笔写下第一划,便是归来之人。”

文档末尾附有一张模糊地图,标注了三十六个坐标点,分布在全球乃至近地轨道。其中十二个已被证实存在早期刻痕或种子包投放记录,另有五个仍为空白??包括南极冰盖深处、格陵兰地下湖、以及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最底部的某个热泉口。

“他早就计划好了。”林晓舟喃喃道,“不是一代人的事,是一百代的事。”

她立刻召集技术团队破译剩余坐标的精确位置,并启动“星种行动”第二阶段:向所有未知坐标派遣无人探测器,携带微型书写工具包与被动监听装置,不主动干预,仅记录是否有符号生成。

三个月后,首个回应来自南极。

钻探机器人在冰层下四千米处发现一处封闭洞穴,岩壁上布满类似火星刻痕的符号群。经AI比对,其中一组连续排列的痕迹竟构成完整的“启蒙三字经”前二十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刻痕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分属不同年代??最近一次距今不足十年。

视频画面中,一名身穿极地考察服的身影跪坐在岩壁前,手套摘下,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凹陷的笔画。镜头拉近,那人脸上结满霜花,眼神却亮得惊人。他是失踪多年的地质学家周维舟,十年前带队进入南极内陆后音讯全无,官方早已宣布死亡。

而此刻,他在岩壁旁留下了自己的痕迹:用随身小刀刻下一个端正的“我”字,随后从背包取出一本湿透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汉字,语法虽生涩,却完整表达了这样一段话:

>“我是周维舟。我记得我是谁了。

>这里不是终点,是起点。

>我会等下一个来的人,把这支笔交给他。”

消息传回洛阳总部,李昭华下令封锁信息七十二小时,以防引发公众恐慌。但她私下召见林晓舟时,语气罕见地颤抖:“你说……会不会有人根本就没离开过?他们只是选择了沉默,直到某个时刻才重新提笔?”

林晓舟没有回答。她想起了阿图瓦岛的小男孩拉努,想起西伯利亚老猎人用鹿血写下的名字,也想起那个在亚马逊树皮上为母亲语言留下“影子”的少女。也许,真正的文明传承从来不是靠宏大叙事推动,而是由一个个孤独的灵魂,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悄悄点亮一盏灯。

又过了两个月,马里亚纳海沟传来突破性发现。

深潜器“渊瞳七号”在挑战者深渊东部裂谷区探测到微弱声波信号,频率与人类语言节奏高度吻合。当音频被加速还原后,竟是一段反复吟诵的童谣:

>“一二三,爬上山,

>四五六,看星斗,

>七八九,写下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