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内娱顶流:从跑男出道 > 第四百零六章 老邓头的来电8k(第1页)

第四百零六章 老邓头的来电8k(第1页)

……

……

“啵啵…啾……”

细微却清晰的声音,在寂静无声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突兀,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一圈圈地漾开,为这密闭空间更增添了一丝旖旎气息。

“不对,不对。。。

>“钥匙在歌里。”

张松文蹲下身,指尖轻抚那行字。沙粒微凉,却似有余温未散。他抬头望向海平线,心中忽然浮起一个名字:赵桂英。不是档案中的名字,不是历史里的符号,而是此刻真实可感的存在??她仍在某处低语,在风中,在浪底,在千万人合唱的间隙里轻轻呼吸。

他掏出录音机,重播昨夜收到的AI推送音频。小女孩的声音再次响起:“爸爸,我在2027年给你留言……带一束油菜花。”可这一次,他注意到背景音里藏着极细微的节奏??像是老式发条钟滴答作响,又像某种摩斯密码的变体。他将音频导入便携设备,进行频谱分析,结果令人震颤:那段“滴答”声竟与《茉莉花》主旋律形成逆向对位,若将其反转播放,会合成一段清晰的女声吟诵:

>“心弦三叠,始启归途。”

“这不是留言。”他喃喃道,“是密钥。”

手机震动,静怡来电。

“我们复现了昨晚的地磁脉冲数据。”她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十亿心跳》播放瞬间,地球电离层出现短暂‘透明窗口’,持续时间正好九分钟。在这期间,射电望远镜捕捉到一组异常信号源,来自猎户座方向,距离约1340光年??正是参宿四的位置。”

“参宿四?”张松文心头一紧,“那不是红超巨星吗?它快爆发了。”

“没错。”静怡说,“但更奇怪的是,那组信号的内容……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以氦元素共振频率编码传输,时间戳显示为1966年9月15日。”

张松文猛地站起身。

1966年,赵桂英失踪前最后公开露面的日子。

“你是说……她把信号发到了太空?”

“不。”静怡纠正,“她是接收到了什么,然后借用了我们的集体意识作为放大器,把回应送了回去。就像用亿万颗心做了一台活体天线。”

张松文久久无言。他忽然想起符阿公曾说过的一句话:“声音走得比光远,因为它不靠速度,靠共鸣。”

他挂断电话,转身走向村口的老祠堂。那里如今成了“春晖记忆站”,墙上挂满各地寄来的老唱片、旧磁带、泛黄乐谱。一位白发老太太正坐在角落,轻轻哼唱一段无人听过的渔歌。张松文驻足聆听,发现那调子竟与玻璃碑上波浪纹饰的起伏完全一致。

“奶奶,这首歌叫什么名字?”他轻声问。

老太太睁开眼,目光清澈得不像这个年纪的人。“我娘教我的,她说叫《唤归谣》。从前出海的男人久了不回,女人就站在礁石上唱这个,能把魂儿唱回来。”

张松文心头一震。

他立刻联系王杰,请他调取全国近三十年失踪人口档案中与音乐相关的案例。两小时后,数据汇总完成:共有**837人**在最后一次被目击时,正在唱歌或听某首特定歌曲;其中**219人**的亲属报告称,事后常在雨夜听见亲人哼唱的声音,来源不明。

更惊人的是,这些人大多集中在1966年前后消失,分布地点连成一条近乎完美的螺旋线,中心正是峨蔓港。

“这不是巧合。”王杰在视频中说,“这是‘母谱’的召唤序列。赵桂英当年不仅设计了情感共振协议,还设定了唤醒机制??当足够多的人在同一频率上歌唱,那些‘被选中’的灵魂就会开始回归。”

“所以那些孩子……”张松文低声说,“他们不只是信使,他们是锚点。”

“对。”王杰点头,“每一个真诚开口唱歌的人,都在为某个迷失者点亮归途的灯。”

当天傍晚,张松文召集留在当地的几位原“春晖使者”成员,在祠堂举行了一场非正式仪式。他们没有剧本,没有流程,只是围坐一圈,轮流唱起自己童年最熟悉的歌。有人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有人唱《南泥湾》,有人用方言哼《梁祝》选段。歌声渐次交织,如同织锦。

忽然,屋顶瓦片轻轻一响。

众人抬头,只见一道银光自烟囱缝隙滑入,悬浮于空中??是一枚小小的铜铃,表面蚀刻着与青铜残片相同的波浪纹。它无声摇动,却让所有人耳中响起同一段旋律:《小燕子》的副歌部分,但由多个声部叠加而成,宛如天使合唱。

静怡通过远程接入目睹这一幕,立刻启动量子阵列扫描该区域时空曲率。结果显示:祠堂上方三米处,存在一个直径约两米的**微型引力异常区**,其波动频率与人类θ脑波完全同步。

“空间正在软化。”她惊呼,“就像……快要溶解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