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有诡 > 395脑神11(第1页)

395脑神11(第1页)

“本以为须要将《黄天黑地观想法》修行圆满,破开第十八层地狱以后,方能使与我七魄相融的七情赞,尽化为想魔,而我自身借此突破‘锁七性’之境,凝就‘正念’。

“倒没有想到,而今在破开第十六层地狱后,七。。。

风过北村,桃叶簌簌如语。林照坐在屋前檐下,手中握着一截桃枝,指尖轻轻摩挲着粗糙的树皮。他的眼虽不能视物,却总能“看见”??不是用眼睛,而是用那些被唤醒的记忆织成的画面。每一片飘落的花瓣,都带着一段低语;每一缕穿堂而过的风,都裹挟着一声轻唤。

闻忆已能起身行走,只是步伐仍缓,脸色常显苍白。她每日清晨都会去忆亭,将新收来的手稿、信笺、残页一一归档。这些年来,四方来投者络绎不绝,有老者携祖传族谱而来,有少年捧着父亲临终前口述的遗言而来,更有远自西域的游商,带来一枚刻着汉文名字的铜牌??那是他祖父从战火中抢出的最后信物。

“他们开始记得了。”闻忆站在亭中,望着远处孩子们围坐听故事的身影,低声说道。

林照点头,嘴角微扬:“断缘最怕的,从来不是反抗,而是沉默的人突然开口。”

话音未落,山道上传来马蹄声。一匹瘦马驮着个披风褴褛的男子疾驰而来,至桃屋前翻身落地,双膝跪地,声音嘶哑:“执灯使在否?我……我从钟陵来!”

众人惊起。那男子满脸血污,左臂缠布渗血,怀中紧抱一只木匣,似护命般贴于胸前。

闻忆快步上前扶起他:“你受伤了。”

男子摇头,颤抖着手打开木匣??里面是一块青铜碎片,边缘焦黑,像是从大火中抢出,其上隐约可见半行铭文:“……李氏三十七世孙,讳承安,卒于永昌三年……”

“这是……家庙重修时挖出的碑片。”男子哽咽,“我们刚把祖宗名讳刻回祠堂,忘务司便连夜杀到,砸碑焚谱,屠了半条街。我爹把我推进井里,自己挡在门前……临死前喊的是:‘记住!你是李家的人!’”

林照缓缓站起,伸手抚过那残片。刹那间,一股灼热涌入心脉??他“看”到了:一个老人跪在火光中,双手死死抱住一块石碑,嘴里一遍遍念着子孙的名字,直到火焰吞没一切。那声音穿透岁月,直抵魂魄深处。

“这不是一块碑。”林照低声道,“这是心跳。”

闻忆眼中泛泪,转身取来玉佩残片??那日碎裂后,仅余一角银光流转,却依旧能感应忆泉余波。她将其置于木匣之上,轻诵咒语。霎时间,残片微震,竟浮现出一行虚影文字:

>“七灯未熄,钟声不止。

>凡铭名者,皆为灯芯。”

消息如风传遍北村。当夜,忆亭再度燃起长明灯。各地执灯使纷纷响应,或寄信,或亲至,带来无数被掩埋的名字。有人送来一卷焦边族谱,说是祖母藏于灶底三十年;有人背来一口锈锁,锁内夹着半张婚书,新娘姓陈,名月华;还有一位盲女,怀抱古琴,弹奏一曲《思亲引》,曲终泣不成声:“这是我娘教我的,可我已经忘了她的脸。”

林照静坐聆听,神情肃穆。他知道,这不只是追忆,更是一场对抗虚无的战争。断缘的力量并未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潜伏??如今它藏在官府新颁的《正史辑要》里,在学堂删改后的蒙学读本中,在孩童口中背诵的“万民同源,无分先祖”的训条里。

但它再无法彻底吞噬人心。

数日后,朝廷使者抵达北村,身着青袍,面容冷峻。他带来一道诏书:皇帝驾崩前最后一道旨意,正式废除“妄议罪”,设立“寻根司”,鼓励民间修谱立祠,并派遣史官赴北村访录《灯火录》内容,以补国史之缺。

长老们面面相觑,唯林照淡然一笑:“他终于听见钟声了。”

使者犹豫片刻,终是低头问道:“大人真能让死者复名?”

林照摇头:“我不让死者复名,我只帮生者找回名字。”

使者默然良久,离村前留下一句话:“我在幼时,曾见母亲深夜焚毁一本小册子。她一边烧一边哭,说:‘对不起,爹,孩儿不能再念你的名字了。’如今我想知道……那个名字是什么。”

闻忆取出笔墨,递给他一张空白纸页:“写下你知道的一切。哪怕只有一个字,我们也为你找。”

春去秋来,北村成了记忆的归处。记学堂扩建为“铭学院”,招收四方学子,不分贵贱,不论出身,唯一入学条件是:必须讲述一位你曾遗忘、又愿重新铭记的亲人。

林照虽目不能视,却成了最受敬重的讲师。他不再写字,全凭口述,由弟子记录。《灯火录》日渐厚重,分为七卷,对应七地执灯之路。每一卷开篇,皆有一句题词:

>“第一卷?西漠:名字是沙暴中不灭的足迹。”

>“第二卷?南瘴:记忆是毒雾里唯一的解药。”

>“第三卷?东礁:潮水可以带走尸骨,但带不走呼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