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军途:从一封征兵信邮寄开始 > 第三百六十四章 沙盘实操调集外援(第2页)

第三百六十四章 沙盘实操调集外援(第2页)

空气仿佛凝固。

赵叔冲进来查看数据流,惊呼出声:“老天……它正在尝试重构整个授时协议!如果成功,UTC标准将不再是唯一基准,全球时间网络会出现双轨甚至多轨并行!金融、航空、通信……全都会乱套!”

“也可能不会。”林远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图,“也许只是换一种秩序。就像河流分叉,不一定意味着决堤,可能是灌溉更多的土地。”

话音未落,投影屏自动切换画面,显示出一段从未公开过的影像档案??黑白胶片,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某次秘密会议。

画面中,十几位身穿旧式军装的技术专家围坐一圈,中间摆着一台原型机。镜头缓缓扫过他们的脸,最后定格在一个年轻女子身上。她戴着厚厚的眼镜,手里拿着一份图纸,神情坚定。

“那是……陈芸?”母亲喃喃道。

“是你外婆。”林远低声说,“‘根脉计划’最初的三位核心设计师之一。但她后来被除名了,官方记录称她‘思想偏离’,实际原因是她拒绝签署‘绝对同步令’。”

影像继续播放。女子站起来发言,声音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但字幕自动生成,浮现于画面下方:

>“如果我们建造的系统只能服务于效率,那它终将成为压迫的工具。真正的安全,不是零误差,而是允许误差存在的空间。我提议,在主频之外,增设‘人文缓冲带’,容许±7秒自由浮动。这不是漏洞,是留给未来的活口。”

会议室一片哗然。

下一秒,画面戛然而止。

紧接着,系统弹出一行新信息:

>**“第十四节点授权确认:启动‘缓冲带协议’。”**

刹那间,全球十三个坐标点同时发出低频脉冲,频率精确锁定在6。999~7。001秒区间。更惊人的是,所有搭载基础授时模块的民用设备??手机、电脑、智能手表??在同一毫秒内弹出提示框:

>【系统通知】

>检测到本地存在“人文协调时”信号源。

>是否启用弹性时间模式(±7秒)?

>?是?否

选择“是”的用户,屏幕边缘泛起淡蓝色光晕;选择“否”的,则瞬间被屏蔽周边所有“根脉”相关广播。

一场无声的分裂,就此开始。

街头巷尾,人们争论不休。有人愤怒地砸碎手机:“这是反智!是倒退!”也有人含泪拥抱陌生人:“终于有人承认,我不是机器。”

企业界反应激烈。某跨国科技巨头宣布全面抵制“根脉信号”,并在其操作系统中植入反同步程序。结果三天后,该公司总部大楼电梯集体失灵??每部电梯在开门前都会停留整整七秒,无论是否有人等待。监控录像显示,许多高管竟在此期间第一次与清洁工交谈。

与此同时,偏远山区的变化更为深远。云南那所无钟学校的校长写信给林远:“孩子们现在学会了用树叶飘落的速度判断时间,用鸟鸣次数估算晨读长度。他们不再害怕迟到,因为他们明白了??重要的事,从来不怕晚。”

而在西北戈壁的一处废弃观测站,一名老科学家独自打开尘封多年的保险柜,取出一块锈蚀严重的震荡器残片。他颤抖着手将其接入简易电路,通电瞬间,仪器指针竟微微偏转七度。

他老泪纵横:“同志们……我们没输啊。”

然而,风暴仍在酝酿。

一个月后,极端效率联盟发动全面反击。他们联合多个国际组织,向联合国提交紧急议案,指控“根脉运动”构成“全球性认知污染”,要求各国封锁相关频段,并将林远列为“非传统安全威胁人物”。

与此同时,国内部分城市出现暴力事件:数座公共电子钟被炸毁,三名“种子教师”遭匿名恐吓,甚至有家长组织游行,高喊“还我准时社会”。

压力如山压来。

政府再次召开高层会议。这一次,争论持续了整整三天。

最终,一份折中方案出台:在全国设立五个“第七时间实验区”,其余地区维持UTC主导;“根脉一号”保留运行资格,但必须接受第三方监管委员会监督;林远本人被授予“特殊文化贡献奖”,实则变相限制其公开活动。

消息公布的当天,林远没有回应,也没有露面。

有人说他离开了雷达站,有人说他已被软禁。

只有赵叔知道真相。

那天夜里,林远独自走入地下最深处的备用通道,穿过一道从未启用过的铁门,来到一间密封舱室。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地图,上面标注着上百个微小红点,远远超过原始十三节点的数量。

他拿出一支笔,在地图空白处写下一行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