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 第313章 向往(第2页)

第313章 向往(第2页)

天亮后,一封匿名举报信出现在国家信访局官网信箱,指控“公民水证”平台涉嫌非法采集国家地理信息、煽动群众对抗政府、接受境外资金支持等三项罪名。附件中甚至附有部分内部会议录音片段,经过剪辑,听起来像是李哲在策划“颠覆性行动”。

谭静雅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这是典型的污名化战术。已经有两家主流媒体准备跟进报道,标题都拟好了??《揭开“环保义士”的真面目》。”

“让他们报。”李哲冷笑,“但我们要抢在他们前面发声。”

他叫来张小雨:“把过去一年的所有财务流水、服务器日志、捐赠记录全部整理出来,做成可视化报告。重点突出三点:资金来源百分之百国内个人小额捐助;技术架构完全自主开发;所有数据共享遵循《环境信息公开条例》。”

“还要加一条。”林涛插话,“把王海生超市那段顾客扫码看种植日记的视频剪进去??让全国人民看看,什么叫‘看得见的真实’。”

当天中午,“公民水证”官方微博发布长文《我们不怕审查,因为我们从未隐瞒》,附带二十页透明账本。不到两小时,阅读量破千万。数百位普通用户自发转发自己的“认养菜园”截图,留言刷屏:“我愿意为真实买单。”

更有意思的是,一位网名为“老农夫007”的网友晒出自家阳台种菜监控画面,写道:“受李哲老师启发,我也开始记录每一滴水、每一粒土。也许我改变不了世界,但我可以不让谎言进入我的餐桌。”

这场自下而上的信任浪潮,彻底打乱了舆论围剿的节奏。

三天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分地区水源污染问题,已启动专项督查,欢迎社会各界提供线索。

李哲看到这条新闻时,正在调试日内瓦演讲的PPT。他盯着屏幕良久,终于在第十七页加上一行新文字:“当权力开始倾听,民主才真正落地。”

出发前夜,陈建国再次来电。这次他的声音比上次稳定了些:“我收到了法院传票。有人以‘侵犯名誉权’起诉我,要求赔偿八百万,并公开道歉。”

“你怕吗?”李哲问。

“怕。”他坦然承认,“可我现在更怕闭嘴。我已经把所有图纸交给了检察院指定接收人,全程录像公证。他们爱怎么判我都行,但那些纸上的东西,再也收不回去了。”

电话挂断后,李哲打开保险柜,取出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是陈建国寄来的原始资料副本:伪造的环评报告、行贿清单、会议纪要复印件……每一页都盖着鲜红的公证章。

他轻轻抚过那些泛黄的纸页,仿佛触摸到了三十年来被掩埋的痛楚与良知。

第二天清晨,七号院门口停着三辆大巴。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多名“民间监测员”自发赶来送行。他们中有教师、农民、退休工人、大学生,穿着统一的蓝马甲,胸前绣着“公民水证”四个字。

王海生站在最前排,手里举着一块手写牌子:“李老师,我们在地里等你回来。”

才让抱着孙子,用藏语低声念诵祝福经文。达瓦扎西塞给李哲一张折好的纸,上面画着一棵结满红果的番茄树,旁边写着:“等你带回世界的掌声。”

飞机起飞时,北京正下着小雨。舷窗外云层厚重,却透出一线微光。

李哲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一片片复苏的土地:达日玛村冒出绿芽的河岸、冯家屯分红大会上老人攥紧钞票的手、酒泉老教师们骑行在戈壁的身影、腾冲母亲含泪的眼睛……

他知道,自己即将站上的不只是国际讲台,更是无数普通人用勇气撑起的舞台。

十小时后,日内瓦降落。机场外已有记者守候。闪光灯亮起的一瞬,李哲整了整衣领,走向麦克风。

“各位好。”他开口,声音平稳而清晰,“我是李哲,一名农业技术员。今天我想讲的,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而是一群普通人的坚持。”

他举起手中一枚青涩的番茄标本:“它叫‘初心’,生长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村庄。三年前,那片土地寸草不生。今天我们把它带到日内瓦,不是为了控诉,而是为了证明??只要给予真实以空间,希望就能破土而出。”

台下寂静无声。

他继续说道:“在中国,有上千名像我一样的普通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水源、土壤与空气。我们搭建平台,培训村民,采集数据,只为回答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还能不能喝上一口干净的水?”

投影幕布缓缓亮起,播放那段达日玛村孩子种柳树的视频。当才让抱着孙子说出“你一定要活得比河水清”时,现场多位外国代表悄然拭泪。

“我们不要赔偿,不要报复。”李哲最后说,“我们只要一个承诺:让真相不再需要勇气才能说出。”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持续五分钟未歇。

会后,《科学》杂志记者追问他:“你不怕回去后遭遇麻烦吗?”

李哲笑了笑:“如果讲述真相是一种罪,那我宁愿承担。但请记住,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中国有成千上万双眼睛在看着,有无数双手在记录。他们才是真正的力量。”

一周后,他回到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电子屏正滚动播放一则公益广告:一群不同年龄的人面对镜头说同一句话:“我为真实买单。”

广告结尾打出一行字:**“公民水证??让每一份信任,都有据可查。”**

出租车驶过长安街,李哲望着窗外流光溢彩的城市,忽然收到张小雨的消息:“老师,冯家屯的大棚今天第一次收获‘初心’番茄。王海生说,红得像太阳落进泥土里。”

他又笑了。

手机响起,是才让发来的语音,背景音是孩子们的笑声:“李老师,柳树苗活了七棵!我们给它们起了名字,叫‘春天一号’到‘七号’。”

李哲靠在座椅上,闭上眼。他知道,那颗悬在枝头的青果,终于红了。

而春天,还在继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