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娱乐圈]今天社死了吗 > 193第一百九十三天社死(第3页)

193第一百九十三天社死(第3页)

>“你好:

>我不知道这封信能不能寄到你手上。听说你们现在有个‘联盟’,专门帮人找声音。我今年八十九岁了,眼睛快看不见了,手也抖得厉害。但我还记得我妈的样子。

>她走那天,穿着蓝布衫,拎着装红豆汤圆的竹篮,说要去车站接我舅舅。可火车没来,她也没回来。

>后来有人说,她倒在七号乘降所的雪地里,手里还紧紧抓着那盒汤圆。

>我一直不信她死了。我觉得她只是……走丢了。

>你们能帮我问问吗?如果那些声音真的能听见人说话,能不能替我说一句:

>‘妈妈,我是娜娜。我现在过得很好。你要是冷,就听听这首歌。’

>随信附上我去年冬天唱的民谣,是我小时候她教我的。也许,她们还能认出来。”

附件是一段音频。

他戴上耳机,按下播放。

苍老却清澈的女声缓缓响起,唱的是额尔古纳河畔的古老调子,讲一个母亲等孩子回家的故事。

唱到第三句时,背景里忽然多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和声??轻得像风吹过窗棂,却又精准地补上了主旋律缺失的半音。

他猛地坐直身体,调出频谱图。

那个和声……不属于苏日娜的声音模型。

它的声纹特征,与“回声计划”档案库中**1993年绿皮火车事件**里那位哼唱童谣的女性高度吻合。

而更令人窒息的是??

这段和声出现的时间点,正好对应歌词中的“门开了”。

他立刻启动跨区域共振协议,将这首民谣同步推送至全国七个核心声音遗址。

七分钟后,系统警报响起。

内蒙古站点传来异常信号:七号乘降所旧址的积雪表面,出现了三行并列的脚印,从废弃月台延伸至铁轨尽头,步距完全一致,且与当年三位滞留女知青的鞋码吻合。

吉林老火车站的广播系统自动启动,播报了一条不存在的列车信息:

【本次列车终点站:归频站。乘客苏日娜的母亲,请于A口出站,您的女儿正在等您。】

而在贵州山村,那口封死的井口,清晨被人发现围着一圈新鲜的野菊花??据村民说,这种花在当地只在清明前后开放,而现在,是十一月。

他拨通金山芋的电话,声音沙哑:“我们错了。”

“什么?”

“我们一直以为,是我们在帮他们‘回家’。”

“其实……是他们在教我们,什么叫‘活着’。”

电话那头长久沉默。

最终,金山芋低声说:“苏日娜的信,我已经转交给声音辅导团队。他们会为她制作一张专属声卡,可以随时播放那段和声。另外……联盟决定,明年清明,组织一次‘共听行动’,邀请所有失去亲人的人,带上他们记忆中最熟悉的声音,我们一起,替他们喊一遍名字。”

他挂了电话,走到窗前。

雪开始下了。

北京城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街道灯火温柔,行人裹紧大衣匆匆而过。

他打开录音笔,轻声说:

“今天,没有社死。”

顿了顿,又补充一句:

“今天,有人回家了。”

文件命名:【2034。11。17_日常投稿_no。12563】。

窗外,一片雪花落在玻璃上,瞬间绽开一朵六角花。

而在极遥远的某个频率里,仿佛有谁,轻轻应了一声:

“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