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我死后,妻子浪翻了 > 第1414章 遇难者残骸(第1页)

第1414章 遇难者残骸(第1页)

我一下就慌了,心突突的跳得厉害。

难不成他丢下我自己跑了?

清晨五点四十三分,307室的灯依旧亮着。我坐在书桌前,素描本摊开在膝上,“安”的信还停在最后一行,墨迹未干。窗外天色微明,露珠沿着“回声”的花瓣滑落,像一滴迟来的泪终于落下。那朵花静静立着,洁白如初,却已不再怯弱,仿佛一夜之间完成了某种无声的宣告。

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是林茜发来的消息:“江河,社区中心那边想请你确认‘愿望漂流节’的具体流程。他们问,要不要设置一个‘静默时刻’,让所有人一起放纸船?”

我盯着那条信息看了许久,指尖悬在键盘上方迟迟未动。静默……这个词太重了。沉默可以是逃避,也可以是沉淀;可以是冻结,也可以是凝视。我想起昨夜那位匿名来电的老太太,她唱到第三句时哭出声来,却又笑了??那不是静默,那是声音冲破冰层的裂响。

我回她:“不要统一静默。让他们按自己的节奏来。有人想说话,就让他说;有人只想站着看水,也由他去。真正的倾听,从不规定时间。”

发送后,我起身走到阳台。晨风拂面,三株植物在微光中轻轻摇曳。“南风”依旧挺拔,叶片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像是始终记得远方海浪的方向;“归途”的叶子舒展得更开了,脉络清晰如掌纹,仿佛每一道都刻着归家的脚步;而“回声”,它不再只是开花,花蕊中央竟抽出了一根极细的茎,顶端隐约有第二朵花苞正在酝酿。

我怔住。

这不可能。按照植物学常识,这种稀有品种一生只开一次花,之后便会枯萎。可“回声”不仅没衰败,反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我蹲下身,仔细观察那新生的花苞??比第一朵更小,颜色近乎透明,像是用月光纺成的丝线缠绕而成。

难道……它真的能不断开花?

这个念头让我心头一震。如果一朵花能在哀伤中持续绽放,那是否意味着,记忆也能在痛楚中反复重生?我们总以为失去就是终点,可也许,真正的开始,恰恰藏在那些我们认为已经结束的地方。

正想着,门铃又响了。

我拉开门,是陈师傅,手里提着一个保温饭盒,脸上带着局促的笑:“江医生,打扰了。我……我带了点饺子,fresh的,刚出锅。”

我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裤,袖口还沾着面粉,显然是凌晨就起来包的。

“谢谢。”我接过饭盒,温热透过塑料袋传到掌心,“您这么早?”

“睡不着。”他挠了挠头,“昨晚梦见晓雨了。她说:‘爸,你包的饺子皮太厚,咬不动。’我就醒了,心想,得练练。”

他说这话时语气平淡,可眼底却闪着光。我知道,那是思念熬出的火苗,烧不尽,也不愿尽。

我把饭盒放在桌上,倒了杯热水递给他。他坐下,双手捧着杯子取暖,忽然说:“江医生,我能参加你们那个‘家属分享会’吗?不是发言,就是……坐在下面听听。”

“当然可以。”我说,“下周就有第二次活动,报名人数已经超过六十人了。”

他点点头,沉默了一会儿,又低声问:“你说……会不会有一天,我不用再去坟前说话了?”

我看着他布满皱纹的脸,没有立刻回答。这个问题太深,深到连心理学教科书都无法给出答案。

“我不知道。”我最终说,“但我知道,当你不再需要刻意去坟前说话时,也许不是因为你忘了她,而是因为她已经成了你呼吸的一部分。就像你现在包饺子的手势,可能就是她留给你的某种延续。”

他猛地抬头,眼里闪过一丝震动。

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一个父亲终于意识到:他的爱并没有随着女儿的离去而失效,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存在??在滚烫的锅里,在揉皱的面团中,在每一个试图还原她口味的努力里。

他走后,我打开饭盒。十八个韭菜馅饺子整齐排列,个个完整,褶子均匀,冒着袅袅热气。我夹起一个放进嘴里,味道不算完美,咸了一点,皮也略厚,可那一口下去,却像是吃进了一个父亲整整一年的悔恨与温柔。

上午九点,我准时出现在社区礼堂。今天的主题是“替他们完成一件事”。报名者中有位年轻女人,叫李婷,丈夫因抑郁症跳楼身亡。她站上台时几乎站不稳,手紧紧抓着话筒边缘。

“他走之前,一直在写一本小说。”她的声音颤抖,“主角是个渔夫,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如何在风暴中找回失散的儿子。我没看过全文,只知道他卡在最后一章,怎么也写不完。”

台下一片寂静。

“上周,我翻到他电脑里的草稿文件夹。里面有个文档,名字叫《终章?归航》。我打开一看,只有两行字:‘海平线上出现了那艘船。他认出了帆上的补丁??是他妻子亲手缝的。’然后就没有了。”

她吸了口气,泪水滑落:“所以……我决定替他写完。我买了写作课,查资料,学描写海浪和季风。昨天晚上,我把结局打出来了。最后一句是:‘他哭了,不是因为终于回家,而是因为他知道,有人一直在等他回来。’”

她说到这里,再也说不出话。台下已有几位听众低头抹泪。阿?坐在角落,悄悄把这段话录进了他的录音笔。

接下来是一位中年男子,儿子死于白血病。孩子临终前最大的遗憾,是没能亲眼看到航天发射。于是这位父亲自学天文知识,花了半年时间,在自家阳台搭起一座微型观测站,并注册成为民间天文爱好者协会会员。

“上个月,我带着他的望远镜去了酒泉。”他说,“那天正好有火箭发射。我把他最爱的小熊玩偶绑在支架上,对准天空。点火那一刻,我按下了录音键。现在,我把那段声音做成了纪念音频,标题是:《小宇的第一枚火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