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太筮 > 第四百二十三章 两位故人(第2页)

第四百二十三章 两位故人(第2页)

>我不签,我不逃,

>我站着,我说不。”

唱者不知其意,听者却每每落泪。

守心司终于意识到,这场觉醒已非人力所能干预。他们销毁了所有关于“虚神”的典籍,拆除了“醒碑”,解散了追捕觉醒者的暗卫营,转而成立“忆民堂”,专门收集普通人讲述的梦境、幻觉与家族口传记忆。十年间,整理出十万三千条记录,其中九成以上提及同一个场景:一名无面之人手持无锋剑,立于轮回井边,阻止了一场又一场献祭。

主官将这些资料封存于地宫最深处,亲笔题名《无名录》。他在卷首写道:

>“我们曾以为救世需要英雄,需要神谕,需要牺牲。

>如今才懂,真正的转折点,往往发生在无人知晓的角落,

>由一个不愿再相信宏大叙事的普通人,轻轻说了一声??

>不。”

与此同时,那位曾梦见背影的孩童已长成少年。

他始终保留着那块残碑,每日拂拭,视若珍宝。十八岁生辰那夜,他独自登上村后高山,面向星空许愿:“我想知道真相。”话音刚落,狂风突起,乌云裂开一道缝隙,月光直射而下,恰好落在残碑之上。刹那间,碑面浮现出一行新字,墨迹鲜红如血:

**“真相不在过去,而在你即将做出的选择。”**

少年浑身颤抖,跪倒在地。他忽然明白,所谓“觉醒”,并非找回前世记忆,而是此刻此刻,面对命运递来的契约书,依然能抬起手,一笔划破纸面。

他连夜下山,烧掉了家中世代供奉的“登仙图”,并在村口立下一块木牌,上书:“本村无人求长生。”村民哗然,族老震怒,要将他逐出宗族。他不辩解,只问一句:“你们真的愿意用自由换不死吗?”那一夜,全村无眠。次日清晨,三分之二人家自行拆毁祠堂,焚烧族谱,宣布从此以活人为尊,不再祭祀虚妄之神。

此类事件如野火燎原,迅速蔓延至各大洲域。

曾经垄断飞升之路的九大仙门相继关闭山门,有的改为学堂,有的转作医馆,甚至有昔日高高在上的元婴老祖,甘愿隐姓埋名教书育人,临终前留下遗言:“我这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炼出金丹,而是教会了三百个孩子认字。”

百年光阴流转,修真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人们不再谈论神通法术,不再膜拜神仙佛陀,甚至连“觉醒”这个词也慢慢消失于日常话语。新生儿不再梦回前世,老者临终也不再提及契约,一切仿佛回归最朴素的状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死寻常,悲喜自知。

唯有每年清明,某些偏僻村落仍保留一项奇特习俗:家家户户在门前插一支野菊,不祭鬼神,不拜祖先,只为纪念“那个让我们学会说‘不’的人”。至于他是谁,没人说得清,也没人再去追究。

直到某年寒冬,大雪封山。

一位游方僧人途经一处废弃书院,见院中积雪覆盖着一只旧陶罐,罐内残留几茎枯菊。他清扫积雪,准备取罐取暖,忽觉指尖一阵刺痛,抬头望去,只见屋檐下挂着一幅褪色布帘,上面用炭笔写着几行小字,墨迹斑驳,依稀可辨:

>“若你觉得自由是挣来的,那你还在牢笼里。

>若你认为必须有人拯救,那你永远无法自救。

>真正的结束,是不再追问开始。

>真正的光明,是敢于在黑暗中闭上眼睛,

>然后相信太阳依旧存在。”

僧人读罢,久久伫立,忽然放声大笑,笑声惊起飞鸟无数。他将陶罐轻轻放回原处,转身走入风雪,再未回头。

多年以后,这片土地上兴起一门新哲学,主张“无救之境,方得大自在”。学者们研究古籍,试图追溯思想源头,却始终无法确认创始人身份。有人猜测出自某位隐士,有人说是集体智慧结晶,更有人坚信,这一切始于一个默默扫院、煮茶、看落叶的人。

而就在最新一次考古发掘中,工人们从书院地基下挖出一块石板,背面刻着极浅的两行字,像是怕被人发现,又像是故意留给未来:

**“我不是英雄。”**

**“我只是不想再骗自己。”**

无人知晓是谁所刻。

但每个看到这两句话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停顿片刻,仿佛内心某个角落,被轻轻触动了一下。

风依旧吹着。

穿过新生的树林,掠过丰收的田野,拂过孩子们奔跑的笑声。

它不再承载使命,不再传递警示,也不再唤醒沉睡的誓言。

它只是存在着,像呼吸一样自然,像时间一样恒久。

就像那个人希望的那样??

世界终于学会了,在没有神的日子里,自己走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