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大明第一国舅 > 第657章 家规家训(第1页)

第657章 家规家训(第1页)

孝为百行之首,这个观点绝对没什么问题。

暂且不提马寻的例子,在任何朝代都是提倡孝道,以孝治天下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

友乃四德之友,这可不只是简单的‘友好’,这也是‘仁义礼智’这四德之首。。。。

雨过天晴,宫墙内外的青砖被洗得发亮,檐角滴水如珠帘垂落。小本堂前的石阶上积着浅浅一汪清水,倒映出湛蓝天光与几缕游云。朱雄英蹲在阶前,用指尖拨弄水影,口中轻声念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我若是既见朱又见墨呢?”

身后书声再度响起,今日讲的是《千字文》第二段:“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语调平稳,却掩不住一丝紧绷。自那日图纸风波后,侍讲们授课时总觉背后有双眼睛盯着,连翻书页都格外小心。

常森今日精神稍振,昨夜父亲未再逼他背书,反是母亲悄悄塞了碗参汤,低声道:“你舅舅托人捎信,说辽东那边风声紧,让你少说话,多听。”他不懂其中深意,只知最近连府门前的守卫都换了生面孔,夜里还有巡夜锦衣卫隔半个时辰便走过一趟。

马祖坐在他身旁,袖中藏着一张折叠整齐的纸条??那是今晨进宫前,家中老仆塞给他的,上面只有一行小字:“莫提北地事。”他不敢问,也不敢烧,只得贴身藏着,仿佛揣着一块烫手的炭。

朱元璋却浑然不觉周遭暗流,正趴在案上涂鸦。他用朱笔勾出一座城池,又画了几队骑兵从四面围拢,嘴里还低声嘟囔:“攻破辽东,直取大漠……”忽然手腕一紧,抬头只见袁娅佑不知何时已立于身后,目光沉静如古井。

“你在画什么?”袁娅佑声音不高。

朱元璋慌忙遮住纸面:“没、没什么!就是随便画画!”

袁娅佑并未追究,只轻轻将他手中的朱笔抽走,缓声道:“刀兵之事,非儿戏可绘。一笔落下,便是万人生死。你要记住,将来执掌天下者,不可轻言战,亦不可畏战。”

朱元璋怔住,半晌才点头:“我知道了,舅爷爷。”

袁娅佑转身走向朱标所坐的偏阁,途中脚步微顿,对随行太监道:“传话下去,尚宝监新任主簿明日到职,原任调往南京闲衙。”众人皆知,所谓“调往南京”,实为明升暗降,削权之始。

东宫书房内,朱标正展阅一份密报。纸上墨迹未干,写着几个名字:兵部职方司主事赵文礼、五军都督府记室周承德、以及那位曾受命调查泄密案却被突然调离的御史台官员李维。三人皆曾在数日前秘密会面于城南酒楼,而那酒楼掌柜,正是北元旧部安插多年的眼线。

“果然牵连甚广。”朱标将纸条投入烛火,火焰腾起一瞬,映红了他的侧脸,“母后说得对,这不是一桩窃案,是一场布局。他们要借孩童之手,毁我根基。”

袁娅佑坐下,端起茶盏吹了口气:“你不必急着动手。如今朝中两派角力已久,保守派忌你改革屯田、整顿军备,恐失其利;而你若因边情失利被责,正好给他们口实。所以他们宁愿冒通敌之险,也要让辽东出事。”

“可若真让他们得逞,百姓何辜?”朱标握紧拳头,“辽东数十万军民,岂能因一场权斗沦为牺牲?”

“所以,我们要抢在他们之前布好局。”袁娅佑眸光微闪,“我已经让锦衣卫放出风声,称朝廷即将增派三万精锐北上,粮草已在筹备之中。同时,命辽东都司假作调度混乱,故意泄露几处虚设营寨的位置。”

朱标一怔:“你是想引蛇出洞?”

“不错。”袁娅佑冷笑,“真正的布防图早已更改,他们拿到的,是我们特意流出的假图。只要敌军按图进攻,必陷埋伏。届时一战而胜,不仅能保疆土,更能顺势清查内奸??谁最急于知道战况进展,谁就是同谋。”

朱标沉吟片刻,终是颔首:“此计虽险,却不得不行。只是……需确保前线将领绝对可信。”

“人选我已经定下。”袁娅佑道,“曹远舟。”

这个名字一出,朱标瞳孔微缩。曹远舟乃开国老将曹良臣之孙,早年因直言触怒皇帝被贬辽东十余年,近年才召回京师任参将。此人刚烈忠勇,却不善逢迎,向来不受内阁待见。

“他是你的人?”朱标问。

“他是大明的人。”袁娅佑语气坚定,“更重要的是,他儿子现在就在小本堂读书。”

朱标猛然醒悟??这是双重保险。既以忠诚为基,又以亲子为人质,万无一失。

当日下午,朱雄英又被叫到偏殿。此次召见他的不是太子,而是马皇后亲自驾临。她穿着素色凤袍,面容慈和,手中却捧着一枚铜符。

“雄英,可认得这个?”她将铜符递来。

朱雄英接过一看,正面刻着“龙渊”二字,背面则是一条盘龙纹路,中间有个极小的凹槽,似可嵌入另一块。

“这是……兵符?”他试探道。

马皇后微笑:“是半枚。另一半在你舅爷爷手中。若有一天,宫中有变,有人持此符来找你,且口令相符,你便可信他所言,代传东宫令旨。”

朱雄英心头一震。这分明是赋予他临机决断之权!一个七岁孩童,竟被委以如此重任?

“为何是我?”他忍不住问。

“因为你看得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马皇后抚着他肩膀,“那天你能发现烧图之人,说明你心细如发,胆识过人。将来大明若交到你手里,我要亲眼看着你成长。”

朱雄英眼眶微热,郑重跪下:“孙儿定不负祖母所托。”

与此同时,京城之外三十里,一座荒废的尼姑庵中,一名青袍老者正坐在灯下书写密信。他正是那位三次驳回屯田改制的内阁大学士严敬之。烛光摇曳,照见他枯瘦的手指颤抖不止,墨迹斑驳。

“……伪图已送出,敌军应不日行动。若辽东告捷,太子必受重责。届时群臣联名,请陛下裁度储位更易……”

写至此处,门外忽传来一声猫叫。严敬之警觉抬头,却见门扉轻启,一道黑影闪入,手中短刃寒光一闪,直取咽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