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儒道玄途 > 第二百八十九章 久别重逢(第2页)

第二百八十九章 久别重逢(第2页)

>“我想上学,我不想十二岁就嫁人!”

领头的是个小女孩,约莫十岁,脸上带着伤痕,眼神却亮得惊人。她叫小满,原是邻村童养媳,三天前逃了出来,带着其他受虐的孩子一路走到这里。她们听说南荒有个地方,允许人“说真话”。

启声走上前,蹲下身与她平视:“你们不怕吗?”

小满咬着嘴唇,点点头,又摇摇头:“怕。可更怕一辈子都不敢说。”

那一刻,启声忽然笑了。她转身对众人道:“我们错了。”

所有人一愣。

“我们一直在防备他们的攻击,设屏障、建声墙、藏典籍。可真正的抵抗,从来不是守,而是传。”她指向孩子们,“你看,他们才是新的竹笛,新的笔,新的火种。”

当天下午,启声宣布重启“言塾计划”??不再局限于秘密传递,而是公开办学,教孩子识字、写作、辩论,鼓励他们记录家庭、村庄、市井中的真实故事。教材不用官定经义,而是由民间投稿汇编而成,名为《百姓名言集》。

第一批报名者超过三百人,年龄从六岁到六十不等。有寡妇、跛脚匠人、被逐出族门的女子、甚至一名年迈的刽子手,说自己想学写字,是为了给每一个他砍下头颅的人写一封道歉信。

消息传出,四方震动。支持者称之为“民心复醒”,反对者则斥为“聚众作乱”。朝廷虽未明令禁止,但暗中施压地方官吏,切断粮草供给,散布谣言称“言塾毒害孩童心智,使其背亲逆伦”。

然而,越是压制,越有人前来。有些人跋涉千里,只为让孩子在这里念一天书。一位老农卖掉耕牛,换来两袋米捐给学堂,临走时只说了一句:“我儿子不识字,被人骗签了卖身契。我不想孙子也这样。”

三个月后,第一期学生完成学业。结业典礼上,每个孩子都要当众说出一件“从未对人讲过的事”。有的说父母偷税漏赋,有的说村长强占田地,有的说自己夜里常做噩梦,梦见自己变成哑巴。

轮到小满时,全场寂静。

她站在台前,双手紧握,声音起初颤抖,渐渐坚定:“我八岁那年,被送去当童养媳。每天做饭、洗衣、挨打。我娘来看我,我想哭,可我不敢。她说:‘忍着,女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去年冬天,我发高烧,他们不请郎中,只让我喝符水。我躺在炕上,觉得自己要死了。那天晚上,我对自己说:如果我能活下来,我一定要告诉全世界??我不是畜生,我是人,我有权利说话。”

她说完,全场无人鼓掌,只有啜泣声此起彼伏。

启声站在角落,泪水滑落,却笑出了声。

当晚,她在《人间录》中写下一段批注:

>“教育不是灌输道理,而是唤醒沉睡的声音。每一个敢于提问的孩子,都是对千年沉默的反叛。”

可风暴并未停歇。

第四个月初,京城传来急讯:皇帝自太庙归政,宣布“广开言路,赦免因言获罪者”,并下令重建“谏议院”。群臣哗然,保守派联名上书,称此举将致“礼崩乐坏,国将不国”。与此同时,三名支持新政的大臣接连暴毙,死状诡异??喉部无伤,但舌根尽烂,似被无形之火烧灼。

更令人惊骇的是,三位死者家中均发现一幅画:画中一人执笔书写,身后站着无数黑袍人,手持锁链,正欲将其拖入深渊。画角题诗两句:

>“笔有千钧重,

>孤灯照夜寒。”

启声看到摹本时,指尖冰凉。这首诗,正是百年前那位被杀儒士的绝笔。

她立刻意识到,对方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升级了手段??他们不再试图消灭声音,而是制造恐惧,让人们亲眼见证“敢言者”的结局,从而自发闭嘴。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压迫:让你自由选择沉默。

她连夜召集群使商议对策。多数人主张加强护卫、转移重要人物、暂停公开活动。唯有陈砚生反对。

“躲没有用。”他说,“他们就是要我们躲。一旦我们藏起来,百姓就会认为‘连启声都怕了’,然后一个个收回舌头。我们必须做一件让他们意想不到的事。”

“什么事?”有人问。

他望向启声:“让她进京。”

全场哗然。

“现在?”许观衡皱眉,“朝廷局势未明,刺客环伺,你让她送死吗?”

“不是送死,”启声忽然开口,目光平静如深潭,“是赴约。”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夜色浓重,一轮残月悬于竹梢之上,清辉洒落,宛如银霜铺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