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 第261章 王安石罢相(第1页)

第261章 王安石罢相(第1页)

王小仙和中枢,联合一些恰巧在东京办事拜年的福建、广南东路商人们,大家一块一起想了十天十夜,都没想明白为啥交趾要打他们。

完全是无厘头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发展也越来越清晰了,交趾十万。。。

风雪渐歇,嘉峪关城楼上的火把在晨光中摇曳,余烬飘散如星。崔承志被安置于偏殿休憩,赵昭却未回宫,而是命人取来厚厚一叠奏报,在关内书房批阅起来。一夜未眠,他眼底泛青,指尖仍稳稳握着朱笔。

柳素娥立于门外,轻声道:“陛下,该启程了。”

赵昭抬眸,望向窗外初升的朝阳。“你说,他昨夜那句‘我母亲饿死时,连一口粥都没喝上’,是不是也在问??我们变法这么多年,为何还有人挨饿?”

柳素娥沉默片刻,低声道:“是。可正因为有人记得那样的苦,才更要走下去。”

赵昭点头,合上奏本。“走吧。回京路上,顺道去沙州看看那些修渠的民工。他们用炸药开山引水,死了两个,伤了十几个。若我不亲自去一趟,他们的名字就只是纸上的数字。”

马队出关,黄沙漫天。沿途所见,皆是新开垦的荒地与正在夯土筑坝的百姓。远处山峦间,一条蜿蜒沟壑已具雏形,正是贯通敦煌绿洲的“民生渠”。工程由国家创新基金拨款,采用新式爆破技术与混凝土浇筑工艺,预计明年春灌即可通水。

抵达工地那日,正值寒潮突至。赵昭换下龙袍,穿上粗布棉衣,亲自扛起铁锹与民工一同挖土。有人认出他,跪地哽咽,他却扶人起身:“你们才是真正在挖活路的人。我在宫里写诏书,你们在这里改山河。”

当晚宿于工棚,四壁漏风。一名老农捧着一碗热汤递来,双手皲裂如枯树皮。“皇上,这是我们自家腌的萝卜汤,您……尝一口吧。”

赵昭接过,一饮而尽。“好味道。比御膳房的燕窝还暖人。”

老人颤声说:“我家三代佃户,从没想过有一天能自己分到五亩地,还能给娃上学。您说女子也能读书,我孙女今春进了县学堂,昨天写信回来,说要当‘工程师’。”

赵昭笑出泪花:“那您可得好好活着,将来坐她造的火车去北京看她。”

翌日清晨,他在渠首立碑,亲题“为民凿渠”四字,并下令将两名牺牲民工姓名刻于碑阴,称“此渠不死,其名不朽”。

归京途中,又接急报:广州海关查获一艘伪装渔船,船上藏有大量火药与西洋步枪,船上七人皆操闽南口音,身上搜出印有“复明会”图章的密信,内容提及“七月十五,举事于南京”。

赵昭当即传令:“封锁长江沿线渡口,调北洋舰队巡防海岸线,同时电令李崇义彻查国子监进出人员记录。”

柳素娥皱眉:“又是旧势力残党?这已是今年第三起武装密谋。”

“不一样。”赵昭凝视地图,“前两次是地方豪强勾结盗匪,这次却是有组织、有外援、有明确政纲的反叛集团。他们打着‘复明’旗号,实则反对一切新政,尤其是废除科举与土地改革。”

他提笔拟旨:“发布《讨逆诏》,宣布‘复明会’为非法组织,凡参与者按叛国罪论处;但凡自首者,免死发配边疆修路;鼓励民间举报,每提供有效线索,赏银百两。”

随后召见军机大臣:“组建‘国民警备队’,从退伍老兵与警校毕业生中选拔三千人,配备统一制服与短管霰弹枪,专司城市治安与要道巡逻。直属中央政府,不受地方节制。”

三日后抵京,百姓夹道相迎。孩童手持《中央公报》高呼:“皇上回来了!报纸说咱们要有自己的医院了!”

赵昭微笑挥手,未入皇宫,直奔太医院旧址??这里已被改建为第一所国立医学院附属医院。红砖灰瓦的新楼拔地而起,走廊铺着消毒地砖,病房分男女、传染与非传染区,手术室装有煤气灯与无菌器械架。

院长乃留英归来的女医官林婉清,三十出头,戴金丝眼镜,言谈干练。她引领赵昭参观产科病房,正逢一农村产妇顺利诞下男婴,母子平安。

“过去村里生孩子靠接生婆,难产十有三四要送命。”林婉清指着墙上的《母婴保护法》海报,“现在每个乡镇都将设卫生所,培训专业助产士,新生儿死亡率有望五年内下降一半。”

赵昭蹲身查看婴儿,轻声道:“给他取名了吗?”

产妇含泪点头:“叫……念安。不忘皇上让我们安心活着。”

离开医院时,夕阳西下。赵昭伫立街角,望着新安装的路灯次第亮起,照亮归家的工人、放学的学生、推车卖糖葫芦的小贩。一座城市正在苏醒。

然而夜深人静,紫宸殿再度灯火通明。

李崇义携调查结果入宫:“‘复明会’骨干多为前朝遗臣后代,核心人物是一名自称‘朱鸿儒’的中年男子,曾留学日本,深受极端保皇思想影响。他在东京组织‘华夏正统同盟’,回国后秘密发展成员,渗透书院、军队乃至商会。”

“证据确凿吗?”

“有。我们在他寄往海外的信件中发现手绘地图,标注了京城九门兵力分布、火药库位置及您每日行程规律。计划确为七月十五中秋之夜,趁百官齐聚文华殿观灯之际,以火炮轰击宫门,制造混乱,再由内应打开东华门放兵入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