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魏晋不服周 > 第212章 此间乐不思蜀上(第2页)

第212章 此间乐不思蜀上(第2页)

“非虚,亦非完美。”阿禾微笑,“我们只是尝试补天漏之一隅。明日论法,愿闻高见。”

次日辰时,律辩大会正式开始。四方宾客云集,包括中原士子、西域僧侣、波斯商团、吐谷浑使者。陆修文端坐主位,身着朝服,神情庄重。阿禾则穿素麻长衫,立于论台中央。

辩论由赵元礼主持。第一题:**“法自君出,还是法自民立?”**

陆修文起身,引《尚书》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故法出于上,统于王,此乃天下大义。”又引《周礼》:“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谓等级有序,方成治道。

阿禾缓步而出,声音清越:“陆博士所言,诚为古训。然请问,《尚书?泰誓》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如此,民之所怨,即是天怒;民之所求,即是天意。若君不行天意,民可否代天行罚?”

陆修文一怔。

她不待其答,继续道:“陈五临终遗言刻于陶碑,百人诵之,万心应之。这不是叛逆,这是天意的回响。你们说‘法自君出’,可当君远在建康,千里之外的百姓被活活烧死时,谁来替他们发声?是谁给了他们说‘不’的权利?”

她转身指向台下一位农妇:“这位母亲的儿子因税重投井,她拿着陶板来到共审庭,问:‘这税合律吗?’我们查了户册,发现里正私自加征三成。于是裁决退税、惩吏。请问陆博士,这一纸裁决,出自何人之手?是我?是陪审团?还是??那个敢于提问的母亲?”

全场寂静。

阿禾再问:“若法只能由君出,那为何《诗经》中有‘匪鸡则鸣,苍蝇之声’讽刺昏官?为何《左传》载‘郑人游于乡校,议执政之善否’而不加罪?孔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可曾说过百姓不得议政?”

陆修文额角微汗,低声辩道:“此乃讽谏之道,非夺法之权。”

“可我们从未夺权。”阿禾平静道,“我们只是行使了《礼运》中所说的‘天下为公’之义。共审庭不设牢狱,不论死刑,不掌兵权。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收集冤情、公示证据、组织公议、提出裁决??然后交由地方官执行。若官不肯行,我们便以民声促之。这难道不是儒家所说的‘以道事君’?”

她顿了顿,语气转深:“你们害怕的,不是我们立碑,而是碑下站着越来越多会读、会问、会判的普通人。你们怕有一天,一个农夫能指着你说:‘你错了,因为律书上写的是这样。’”

陆修文久久无言。良久,方叹道:“姑娘之辩,如利刃剖竹,节节通透。我自诩饱读诗书,今日方知,有些字句,我读了一辈子,却从未读懂。”

他起身,向阿禾深深一揖:“我愿将今日所见所闻,如实奏报朝廷。或许……变革之机,不在庙堂,而在民间。”

三日后,陆修文离城。临行前,他在柳树祠前停留良久,亲手拓下陈五遗言碑文,放入行囊。他对阿禾说:“我会在太学讲这一课。若将来有人问我:中国人能不能自己审判自己的官?我就告诉他们:去敦煌看看。”

风雪再起时,一封信悄然送达。署名是建康宫中一位匿名内侍,内容简短:“陛下已暂缓‘归律于朝’之议。丞相崔琰震怒,然群臣多默然。有人说:‘与其派兵镇压,不如派人学习。’”

阿禾读罢,望向窗外。大雪纷飞中,一群孩童正在井边用树枝写字。一个盲童蹲在一旁,手指轻抚雪地痕迹,喃喃背诵:“凡税不出户册,皆可举告……凡婚不自愿,律不予认……凡官不履职,民可共审……”

她忽然笑了。

当晚,她提笔写下一段话,命人刻于新制的青铜律板之上:

>“法之初,生于痛。

>痛而呼,呼而聚,聚而议,议而成规。

>故法非天上降,非帝王赐,乃千万人以血泪凿出之路。

>后人行于此道,当知:

>每一字,皆有姓名;

>每一章,皆含呼吸;

>每一次说‘不’,都在为未来铺石。

>??阿禾,魏晋三年冬。”

翌日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那块新碑上。融雪滴落,宛如泪痕,又似新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