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魏晋不服周 > 第213章 此间乐不思蜀下(第1页)

第213章 此间乐不思蜀下(第1页)

如今胡人居然是这个生态位,是石守信没想到的。拍马屁的功夫简直出神入化。

如果他现在站出来,告知在场众人,数十年后五胡乱华,包括刘渊在内的诸多胡人首领,将会在华夏大地上兴风作浪,把司马家的人当猪狗。。。

雪落无声,晨光初透。敦煌城东的井台边,那块新铸的青铜律板已被嵌入石基,表面尚未完全冷却,蒸腾起一层薄雾般的白气。孩童们围在碑前,手指冻得通红,却仍一笔一划地临摹碑文。盲童阿乙跪坐在雪地上,指尖沿着凹刻的字痕缓缓移动,嘴唇微动,逐字诵读。他的声音不大,却像凿子敲在冰面上,清脆而坚定。

“凡税不出户册,皆可举告……”

“凡婚不自愿,律不予认……”

“凡官不履职,民可共审……”

一字一句,在寒风中传开,引得路过的织坊女工驻足聆听,挑炭的脚夫放下扁担,连远处放骆驼的老牧人也勒缰停步。这不再是秘密的低语,不再是私下的控诉,而是公开宣告的权利??它们被刻在金属上,立于天地之间,谁也不能再轻易抹去。

阿禾站在祠堂檐下,披着一件旧羊皮袄,望着这一幕,久久未语。她身后,启明捧着一卷竹简走来,眉头紧锁:“昨夜细查建康密信来源,内侍署并无此人签押记录。信是经由宫中膳房小宦转递,路线绕了三道手。极可能是有人冒名,或……真有暗助之人藏于深宫。”

“不管真假,”阿禾轻声道,“它来了,就是真的。”

她转身走入祠内,案上摊开着《共审录》第三卷草稿,墨迹未干。这是她主持编纂的民间法典雏形,收录了自瓜州试点以来百余起共审案例,按“赋税、役使、婚姻、土地、吏治”分类,每案附有证据清单、质询问答、裁决依据与执行结果。书末另附一篇《立规十问》,专为回应陆修文之辩而作。

“你说朝廷会怎么看?”启明问。

“他们看不懂。”阿禾磨着墨条,语气平静,“他们只会看到‘僭越’二字。一个女子领头议事,百姓自断官司,还敢把圣人之言拿来反诘天子?在崔琰眼里,这是乱阶之举,非压不可。”

“可陆修文已退,舆论在外。”

“一时退让,不等于放弃控制。”她抬眼,“你要记住,权力从不会主动松手,它只是换一种方式缠上来。今日是礼法学士来讲理,明日就可能是钦差大臣带兵来‘整顿秩序’。”

话音未落,门外脚步急促。赵元礼几乎是撞开木门冲进来,脸色发青:“出事了!高昌使团昨夜遇袭,护送文书的两名驿卒被杀,国书失落。据幸存者说,行凶者穿的是河西军服,臂上有‘赤焰营’烙印!”

“赤焰营?”启明猛地站起,“那是监军使司直属精锐,常年驻守玉门关外,怎会出现在敦煌境内?又为何袭击西域使节?”

阿禾闭目片刻,忽而冷笑:“好一招移祸江东。”

她起身走到墙边,掀开一幅羊皮地图。其上用朱砂标出几条路线:一条自建康北上,经扬州、凉州入河西;一条自长安西出,沿丝路南道直抵龟兹;还有一条隐线,从洛阳方向斜插而来,终点正是敦煌。

“你们看,”她指尖点在那条隐线上,“若高昌以为敦煌欲脱离中原自立,便可能误判形势,转而向北魏求援。而北魏若得此讯,必以‘护藩’为名屯兵酒泉。届时河西震动,朝廷便可顺势宣布戒严,废除共审制度,派大军接管防务??美其名曰‘安边’,实则收权。”

室内一片死寂。

“所以这不是刺杀,是布局。”赵元礼喃喃道,“有人要在我们和西域之间点燃战火,让我们失去外援,孤立无援。”

“更糟的是,”乌仁娜推门而入,肩头覆满雪花,手中提着一块染血的布片,“我在城北荒沟找到了第三个死者??是个粟特商人,怀里藏着半封没烧尽的信,上面写着:‘若敦煌自立法度,我等愿以驼队百匹、金珠三千,结盟互市。’”

她将布片摔在桌上:“凶手故意留下线索,就是要让人以为我们正秘密联络外邦,图谋割据!”

火盆里的炭噼啪炸响。众人面面相觑,皆觉脊背生寒。这已不是简单的政治打压,而是精心设计的构陷,意图一举摧毁共审庭的合法性与民心基础。

“怎么办?”启明握紧拳头,“若任其发酵,不用朝廷动手,地方官就能以‘通敌叛国’罪名查封公议坛!”

阿禾沉默良久,忽然问道:“赤焰营最近一次调动记录是谁批准的?”

“兵部尚书崔琰亲笔签发。”赵元礼答,“名义是‘巡查边隘,整肃军纪’,但路线明显偏离原定行军图。”

“那就对了。”阿禾睁开眼,“他们不怕我们讲理,怕的是我们团结。现在要做的,不是辩解,而是揭破。”

她环视众人:“我要召开紧急共议会,请所有受害人家属、商队代表、僧侣长老、乡老里正全部到场。议题只有一个:**谁在制造混乱,分裂河西?**”

“你还要公开审?”乌仁娜皱眉,“万一激怒朝廷……”

“正因为他们想让我们躲起来,我们才更要站到阳光下。”阿禾斩钉截铁,“真相若不敢见人,本身就变成了谎言。我们要让全天下知道,不是我们在破坏秩序,而是有人用暴力伪造证据,嫁祸于人!”

筹备令即刻下达。工匠连夜重修公议坛,在原有三方席位之外增设“证物台”,以玻璃罩陈列血衣、残信、兵器等物证。盲童协会组织百人诵团,准备在大会开始前齐声朗读《春秋》中“诬善者殃及子孙”一节。粟特商会则派出十二位族老,手持商路盟约副本,宣誓从未与任何势力结成军事同盟。

三日后,第三次万人共审大会召开。

天空阴沉,彤云密布,仿佛暴风雨将至。然而广场之上人山人海,不仅本地百姓齐聚,连周边村落、寺院、驿站人员也都赶来旁听。更有不少西域客商穿着异域服饰,手持节杖,静坐于公众席后方,目光炯炯。

阿禾立于论台中央,身披素麻长衫,胸前挂着一面铜镜??那是陈五遗孀所赠,象征“照见真相”。

她开口时,声音不高,却穿透风声:“今天我们不审一个人,我们审一场阴谋。”

她挥手示意,乌仁娜亲自将三具棺木抬上证物台。揭开白布,露出三具尸体面容。百姓中已有亲属认出,当场痛哭。

“这是高昌使团驿卒阿鲁克、伊塔,这是粟特商人萨比尔。”阿禾逐一介绍,“他们本应平安穿过河西,带来友谊与贸易。但他们死了,死于刀剑之下,死于谎言之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