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 > 第二百零二章 技术(第1页)

第二百零二章 技术(第1页)

洪武二十三年。

此前投资过台湾开发的人,有不少都赚了两到三倍。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舍不得卖的,因为他们感觉接下来说不定会赚到更多。

毕竟台湾的土地还有那么多,现如今都还没有开发完,以。。。

冬至刚过,寒气如针,刺透湖州城头的薄雾。陆明远清晨起身,推开秤铺木门,见门前石阶上积了一层白霜,像撒了盐。他扫去霜雪,忽觉袖中铜铃微颤,三短一长??是影察司紧急联络的暗号。

他立刻返身进屋,取出藏于梁上的密匣,展开风信图谱对照铃音。片刻后,眉头紧锁:信号来自福建泉州,正是秦九亲设的东南线眼。那一带本应平静,倭患已多年未起,怎会有急报?

“陈文昭!”他沉声唤道。

少年从后院练字归来,脸上还带着青涩的认真。“先生。”

“备马,我们去杭州。”陆明远迅速收拾行装,“带上《民瘼录》副本、影察司通行令符,还有……那支铁心笔。”

陈文昭心头一凛。他知道那支笔??通体乌黑,笔杆中空,藏着一根淬毒细针,唯有在生死关头才会启用。十年来,陆明远从未动用过它。

两人快马加鞭,两日抵达杭州。秦九已在钱塘江畔的一处茶楼等候,面容憔悴,眼中却燃着怒火。

“出事了。”秦九低声道,“泉州有艘商船靠岸,船上全是尸体。五十一名船员,个个喉断筋折,死状极惨。可最可怕的是……他们穿的是大明水师军服。”

陆明远瞳孔骤缩:“水师?哪一支?”

“浙江外海水营,隶属南直隶总兵府调遣。”秦九递上一份残破名册,“更糟的是,这船根本不在编制内。户部无拨款记录,兵部无出海文书,甚至连船籍都查不到。”

“黑船。”陆明远声音冷如冰,“有人打着朝廷旗号,干见不得人的勾当。”

就在此时,茶楼外传来喧哗。一群锦衣卫模样的人簇拥着一名官员闯入,高声喝令:“奉巡按御史令,查封《浙闻报》!查抄所有《新赤子书》刊印底稿,拘捕主笔!”

茶客四散奔逃。秦九冷笑一声:“来得正好。”他对陆明远使了个眼色,悄然退至后窗,翻身上马。

当晚,西湖边一座废弃尼庵成了临时据点。油灯昏黄,墙上挂起了新的舆图。陆明远将泉州事件标记为红点,又连起几处异常线索:

-江西矿场暴动,三百囚徒越狱,带队者竟喊出“迎少主归位”口号;

-广东十三行商人密报,有神秘势力大量收购火药与铁器,伪装成茶叶出口;

-南京国子监两名太学生失踪,家中搜出写有“复沈”字样的血书。

“这不是零散作乱。”陆明远指尖划过地图,“这是网,一张横跨七省的阴谋之网。他们不再只求造反,而是要让整个江南陷入混乱,趁机扶植伪王登基。”

陈文昭听得脊背发凉:“可……建文帝仁政初显,百姓渐安,他们如何煽动民变?”

“那就制造苦难。”陆明远目光如刀,“让人以为,是朝廷在压榨百姓。”

话音未落,门外响起暗哨三声咳嗽。朱七披着蓑衣推门而入,浑身湿漉漉的,手里拎着一只被砍断的手臂。

“从泉州来的信使,半路遭伏击。”朱七沉声道,“这只手攥着一枚虎符,上面刻着‘靖海左营’四个字??那是十年前已被裁撤的水师番号!”

陆明远接过虎符,细细摩挲。突然,他在虎口处发现一道细微刻痕,凑近灯火一看,竟是一个数字:“七”。

“第七舰队。”他喃喃道,“沈仲衡当年私建的秘密海军……我以为早已覆灭,原来一直潜伏着。”

秦九咬牙切齿:“难怪近年沿海频频出现‘海盗’劫掠,官军追击时却总扑空。原来贼就是兵,兵就是贼!他们一边抢劫百姓,一边上报‘剿匪大捷’,骗取军饷,养兵蓄势!”

陆明远闭目良久,再睁眼时已决然如铁:“通知影察司全部暗桩:启动‘天网计划’。第一,彻查全国已裁撤军营的残余编制,尤其是涉及沈党旧部者;第二,派遣精干探子混入各大码头、船厂,绘制所有可疑船只航线;第三,联络福建海商,悬赏提供倭寇与内地勾结证据者,赏银千两。”

他又提笔疾书,修书一封送往京城:

**“陛下,乱源非民怨,而在军蠹。今有亡命之徒假借海防之名,行叛逆之实。若不及时剜除,恐成心腹大患。恳请下旨重组沿海水师,设立独立监察使,由影察司直管,不受兵部节制。”**

七日后,圣旨回传:准奏。并加封陆明远为“江南清弊使”,赐尚方宝剑一口,可先斩后奏。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礼部老臣联名上疏抗议,称“一介草民执掌军权,前所未有”,却被建文帝冷冷驳回:“朕宁信一贤人,不信百腐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