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俗仙 > 358我们有内应(第2页)

358我们有内应(第2页)

一位老樵夫拄着拐杖走出,颤声道:“我祖辈皆伐木为生,三十年前那场暴雨冲垮山体,压死了我父亲和两个兄弟。自那以后,我不再砍一棵树。若你说要守山,我愿意跟。”

一名采药女子背着竹篓上前:“我家世代采药,深知山中毒虫猛兽皆有其位。去年我在北岭见到石兽流泪,当晚梦见一个白衣姑娘对我说:‘莫取无命之草,勿伤有情之木。’我信她,也信你。”

接着是一个牧童,一个渔妇,甚至还有曾试图杀他的那位青年剑修。他扔掉了佩剑,只带一本笔记前来:“我翻阅古籍多年,发现历代‘承魄者’皆被抹去姓名,只称‘祭品甲’‘祭品乙’。我不想再做盲目的执行者,我想知道真相。”

陈三七看着这些人,眼中泛起微光。

“很好。”他点头,“你们不必修行法术,也不需斩妖除魔。我要你们做的,是成为‘记述者’。”

他取出《玄微真解》,将其置于井口石台上,以玉髓之力催动书页自动翻动。每一页空白之处,皆浮现出金色文字,记录着山川脉动、气候变迁、万物生长规律,以及地噬之源的征兆与应对之法。

“这本书,今后不再由一人执掌,而是交予众人共读、共写、共传。你们行走山野,所见所闻,皆可录入其中。它不再是禁典,而是‘山语录’。”

众人肃然受命。

自此,青崖山脚下兴起一座“守心堂”,不分贵贱,不论出身,凡愿守护山林者皆可入门学习。堂中无高台讲经,唯有围炉夜话;无打坐炼气,只有观叶听泉。孩童在此学会辨识百草,老人讲述祖辈传说,旅人留下沿途见闻。而每当月圆之夜,《玄微真解》便会自行发光,将新添内容刻入地下石碑,形成一座无形的知识之阵。

一年过去,异象渐平。北岭石兽不再流泪,云阳桃林血纹消退,大泽湖恢复清澈。然而陈三七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安宁。

某夜,他独坐桃林,小白趴在他肩头,忽然道:“第五渊动了,在西漠戈壁。那里原本没有山,只有沙海之下埋着一座远古祭城,据说是初代山神陨落之地。”

“我们要去。”陈三七站起身,“不只是为了封印,更是为了找回失落的玉髓碎片。”

“可那里已被‘天机阁’占据。”小白提醒,“他们是当今最强的术士门派,掌握星轨推演之术,早已布下天罗地网,等待‘变数’现身。”

“那就让他们算尽星辰,也猜不到我的心意。”陈三七微笑,手中短刀轻划掌心,滴血落入泥土。瞬间,整片桃林根须震动,一条隐藏的地脉悄然开启,通向西方。

三日后,一支不起眼的队伍离开青崖山。领头是个穿粗布衣的男子,背负药篓,身旁跟着一只白狐;后面跟着十余人,有老有少,携笔带纸,形同游学书生。无人认出他们是谁,也无人知晓他们要去何方。

但他们走过的地方,枯井复涌,荒地生绿,孩童梦中常见白衣男女携手巡行,老人说那是“山魂归位”。

而在遥远的西漠,黄沙漫天之际,一座被掩埋千年的青铜城缓缓显露轮廓。城中央矗立着一根断裂的石柱,上面刻着半句残文:

**“契成于心,非血可毁。”**

与此同时,东海渔村的老渔民在退潮后的礁石上拾到一片桃瓣,竟完好如初,纹路清晰。他怔怔望着海面,喃喃道:“又开始了啊……”

风吹浪涌,远处海平线上,似有一叶扁舟缓缓驶来,舟上立着一人,怀抱古书,白衣猎猎。

春未尽,山长存。

人心未冷,道亦不灭。

数年后,江湖流传一部奇书,名为《九渊纪事》,记载九次深入绝地、重镇深渊的经历。书中主角从未提及姓名,只被称为“持书人”。有人说他是疯癫道士,有人说他是亡国遗臣,更有传言称他实为山神化身,借凡人之口述说天地真相。

但在所有版本的结尾,都有同一句话,墨迹鲜红如血:

**“我不是救世主,我只是没忘记答应过谁。”**

而在青崖山最高处,那座废弃祭坛旁,新栽了一株桃树。树下埋着一枚锈蚀的铜铃,每逢风雨交加之夜,便会发出极轻的响声,像是有人在轻轻呼唤:

“三七哥……”

“我回来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