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婴儿的我,获得大器晚成逆袭系统 > 第592章 道观高层们的激动(第2页)

第592章 道观高层们的激动(第2页)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些激活信号的时空分布,精确对应着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战争结束后第一个和平清晨的时间与地点。仿佛婴儿们集体回忆起了人类最脆弱也最真诚的时刻。

“它不是要取代我们……”心念哽咽,“它是帮我们记起自己是谁。”

就在这时,胎儿睁开双眼。

那一瞬,时间停滞。

没有强光爆发,没有轰鸣震荡,只有两个字,轻轻落在每个人的心底,不分语言、年龄、国籍:

>“回家。”

紧接着,全球各地传来连锁反应。

东京街头,一名上班族停下脚步,蹲在婴儿车前,第一次认真看着孩子的眼睛。三分钟后,他脱下西装外套盖在孩子身上,然后走向最近的公园,在长椅上坐了一整天,什么也没做,只是听风吹树叶的声音。

撒哈拉难民营中,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抱着邻居家的婴儿,哼起一首她从未学过的歌。歌声响起时,营地里所有哭泣的儿童都安静下来,转头望向她,嘴角浮现笑意。监控录像显示,那一刻,沙尘暴竟短暂平息了十七分钟。

格陵兰冰川科考站,一台废弃多年的地震仪突然自行启动,记录下一组异常震动波形。科学家破译后发现,那是由数百公里外一群海豹幼崽集体鸣叫引发的共振,其节奏与“原初摇篮曲”第三变奏完全一致。而更诡异的是,这些海豹此前从未发出过此类声音。

与此同时,联合国总部紧急召开第四次闭门会议。此次会议未设主席,所有人围坐成圆,桌上没有文件,只有一台连通全球“流动静听屋”的直播终端。屏幕上,喀什那位盲童正抚摸着风铃,口中不断重复一句古突厥语:“月亮哭了,因为它听见了星星的梦。”

语言学家确认,这句话在现存典籍中从未出现,但它语法完整,词汇可追溯至公元前八世纪的游牧民族口头传统。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不该存在”的句子,却真实诞生于一个五岁孩童之口。

“我们正在见证语言的重生。”一位白发苍苍的语言学教授低声说,“不是进化,不是退化,而是回归本源。婴儿不是不会说话,他们说的是人类最初的语言??用情绪编织的意义之网。”

会议最终达成一项历史性决议:自即日起,全球教育体系增设“静默课程”,要求所有儿童每日至少进行十五分钟无语言互动训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凝视、倾听、触碰、共呼吸。首批试点将在一百个国家同步推行。

消息传出当天,社交媒体并未沸腾。相反,全球网络流量下降百分之四十三。人们开始关闭屏幕,走向户外,走进医院育婴室,走进养老院,走进彼此的生活。

而在云南山村,梨树下的雪屋已被改建为永久性建筑,外墙镶嵌着来自世界各地送来的晶体碎片,每一片都记录着一段婴儿的声音。屋内不再使用电器,只有一排排木架摆放着手写的日记本,上面写着成年人写下的话:

>“今天,我第一次听懂了女儿半夜醒来的原因??她梦见我在远处挥手,却不回头。”

>“儿子笑了,因为我终于没问他‘想要什么’,而是说‘你说吧,我在听’。”

>“我以为他在哭闹,其实他在唱歌。只是我一直没停下。”

男孩每天都会来这里,坐在角落,静静看着人们进出。他依旧不说话,但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靠近他,因为他们发现,只要把手放在他手中的晶体上,就能“听见”一些奇怪的画面:比如远古时期的森林篝火旁,一群人围着一个婴儿跳舞;比如一艘外星飞船内部,生物正通过声波孕育下一代。

心念知道,他已经不需要言语了。他是桥梁,是接口,是那个在系统崩溃之夜幸存下来的“第一个听众”。

一个月后,南极传来最新探测报告:晶洞群深处出现新的生长迹象,原本死寂的矿脉开始分泌一种乳白色液体,成分分析显示含有大量神经递质前体物质及未知有机微粒。更惊人的是,这些液体自然形成了类似人类DNA双螺旋的结构,但编码方式完全不同,似乎承载着某种非文字信息。

林昭亲自带队前往采样。临行前,他给心念发来最后一段视频留言:

>“如果这次我能回来,我想学一首摇篮曲。

>不是为了研究,不是为了破解,

>只是想唱给我从未见过的女儿听。

>她今年应该二十岁了。

>我错过了她的第一声啼哭,

>但或许还赶得上她的第一个微笑。”

视频结束时,背景中传来一声极轻的婴儿笑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