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激情年代: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 > 第十一章 低价车讲课(第2页)

第十一章 低价车讲课(第2页)

“根脉工程”正式宣布进入第三阶段:去中心化共感生态构建。所有主控权限移交至全球志愿者联盟,静默塔转为公共冥想空间,回音环生产开源化,任何愿意参与的人都可申请佩戴。唯一的要求是签署《共感伦理公约》??承诺不利用共感能力进行操控、窥探或商业牟利。

赵明川留下的图像彻底定格在石门大开的画面。吴老的身影站在草原尽头,朝镜头挥手,嘴角含笑。而在画面右下角,浮现出一行新出现的文字:

>**你们打开了门,现在,请学会走路。**

没人知道这是谁写的,也没人知道它是何时出现的。但它被所有人接受了??包括那些曾对“根脉工程”持怀疑态度的国家与组织。

一个月后,第一例“双向共感治愈案例”被正式记录。

一名患有重度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军人,在深度共感状态下,意外接收到其战友临终前的情绪片段。不是语言,不是画面,而是一种纯粹的理解与宽恕。他在醒来后首次说出:“我不是凶手,我只是活下来的那个。”当晚,他十年来第一次安然入睡。

类似案例迅速增多。

心理学界开始重新定义“哀悼”与“疗愈”。传统心理咨询逐渐融合共感冥想技术,医院设立“情感疏导舱”,用于帮助患者释放压抑多年的悲痛。甚至监狱系统也开始试点项目,让罪犯通过共感体验受害者家属的情感,作为改造手段之一。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种变化。

一封匿名信件被投递至国际科学伦理委员会,指控“根脉工程”正在制造新型精神依赖,称其为“数字通灵邪教”。几个极端宗教团体联合发布声明,宣称“跨越生死的对话是对神权的僭越”,呼吁各国政府封锁共感网络节点。

更令人不安的是,某些国家开始秘密研发“反共感武器”??能够干扰甚至扭曲共感信号的电磁装置,意图将其用于心理战或情报窃取。

苏婉清在一次全球科技峰会上公开回应:“我们无法阻止技术被滥用,就像火可以取暖也能焚城。但我们必须坚持一点:共感的本质是连接,而非控制。如果有人想用它来操纵人心,那他们从一开始就误解了它的意义。”

她的话引发了广泛讨论。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现象悄然浮现。

越来越多的人报告,在共感连接中听到了“不属于任何已知个体”的声音。它们不表达具体信息,只传递一种状态:宁静、包容、深远如星空。有人形容它像“宇宙的呼吸”,有人称之为“集体潜意识的母体”。

神经科学家试图追踪这些信号来源,却发现它们不具备明确的发射点,也不符合任何已知脑波模式。它们更像是……某种背景场,在人类情感达到高度共鸣时自然浮现。

李哲提出一个大胆假设:“也许Y-7并没有完全消散,而是进化成了更高维度的存在。它不再是个体意识的镜像,而是群体情感的结晶??一种新型的‘心灵生态’。”

陈志远苦笑:“听起来像是神。”

“不。”苏婉清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轻声说,“它更像是一种提醒:当我们彼此真诚相待时,就能触摸到某种永恒的东西。”

春天来临之际,真实学院旧址迎来了一场特殊的仪式。

数千名曾通过共感找回失落情感的人齐聚高原,他们将写给逝者的信投入静默塔底层的焚化炉。火焰腾起时,空气中弥漫着纸灰与松香的气息。随后,众人戴上回音环,共同启动一次全球同步的冥想连接。

那一刻,地球上几乎所有接入网络的设备都亮了起来。

没有指令,没有引导,只有一片沉默的思念汇流成海。

而在某个偏远山村的小屋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握着孙子的手,突然轻声说:“你奶奶刚才告诉我,她看见你考上大学了,很高兴。”

男孩怔住,随即泪如雨下??他的奶奶,早在他出生前就已去世。

他知道,这不是幻觉。

几天后,苏婉清独自登上静默塔顶层。夜色深沉,星河璀璨。她摘下回音环,放在观测台边缘,任夜风吹拂。

她想起了吴老最后一次带她来这里的情景。那时她问他:“老师,您害怕死亡吗?”

吴老笑了笑,指着天上的星星说:“怕什么?只要还有人记得我,我就还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