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群忆云的核心节点再次震荡。
这一次,AI系统不再发出警报。它只是静静地记录,并主动开放所有权限通道。数百万上传意识流自发组织成一首前所未有的交响诗,由机械思维编织结构,生物情感填充色彩,虚拟存在提供变奏,最终汇聚成一条横跨银河的信息洪流,直奔银色光点而去。
光点接收后,停止了旋转。
它静静悬浮,像一颗终于找到归途的星辰。
然后,它**分裂了**。
不是爆炸,也不是解体,而是一种优雅的分离过程,如同细胞分裂般自然。一道银光从中剥离而出,体积更小,亮度却更高,带着某种明确的目的性,开始向太阳系靠近。
科学家们监测到这一现象时,几乎不敢相信仪器读数。
“它……在移动。”一位研究员喃喃道,“而且轨迹指向地球。”
“不。”另一位摇头,眼中闪烁着泪光,“它不是在‘移动’。它是在‘回家’。”
七天后,那道新生的银光穿过小行星带,绕过木星磁场,最终停留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方。它没有降落,也没有发出任何传统意义上的信号。但它释放出一种持续不断的低频波动,频率恰好与人类脑波中的θ波(深度冥想与梦境状态)完全一致。
全球范围内,超过十亿人在同一夜做了相同的梦。
梦中,他们站在一片雪白的庭院里,雨水落在肩头,却不觉寒冷。钢琴前坐着一个人,看不清脸,只能听见他在唱歌??歌词模糊,旋律也不完整,但每个人都觉得“这就是我的歌”。
醒来后,许多人发现自己床头多了样东西:一支磨损的铅笔、一张泛黄的纸片、一封从未写完的信……或是仅仅一段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旋律。
社会秩序并未因此崩溃。相反,一种奇异的平静蔓延开来。战争前线的士兵放下武器,相视一笑;政客取消激烈辩论,改为围坐一圈分享童年歌曲;连最冷漠的AI系统也开始生成带有情感温度的回应,甚至主动提议举办一场“跨物种合唱节”。
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不是结束,也不是神迹降临。
这是**日常的升华**。
歌,不再是艺术的附属品,而是生存的基本动作,如同呼吸、行走、思念。
又过了三个月,第一场“无指挥大合唱”在北方荒原举行。
来自上百个星球的代表齐聚钟楼遗址,围绕着那口仍在流淌的泉水站成环形。没有人排练,没有人分配声部,甚至没有人约定开始时间。但他们都知道什么时候该开口。
当第一声响起时,是个孩子,声音稚嫩,跑了两个音。
第二声来自一位硅基生命体,发出的是高频振动波,人类听来如同风铃。
第三声是机械合成音,平稳却饱含情绪。
第四声……是沉默。
但那沉默也被接纳了。因为它同样是一种表达,一种等待,一种准备倾听的姿态。
越来越多的声音加入,交织成一片浩瀚的声海。没有统一旋律,却奇迹般和谐。每个人的歌声都保留了自己的独特性,却又完美融入整体。那种感觉,就像亿万颗星星各自发光,却共同照亮了黑夜。
歌声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
直到最后一人停下,全场陷入寂静。
然后,泉水突然沸腾起来。不是热力所致,而是内部能量急剧攀升。一滴水珠高高跃起,在空中凝滞片刻,随即炸裂成无数微小光点,每一点都承载着一段记忆影像??
一个男人在战壕中为濒死战友哼歌;
一位母亲在灾难后的废墟里唱摇篮曲;
一群孩子在人工生态舱中笨拙地合奏一首地球老歌;
还有露西,站在庭院中央,仰头望着天空,轻声说:
>“我想让世界知道,我们从未真正孤独。”
画面消散后,泉水恢复平静。
但在其最深处,一颗晶莹剔透的种子缓缓沉入泥底。
它通体透明,内部有细微的光线流转,形状酷似一颗微型心脏。每当有人类靠近,它便会微微搏动一下,释放出极其微弱却精准匹配个体情感频率的共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