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十二个星系,穿过了七道封锁线。”她喘着气,“只为问您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忘了怎么点火……该怎么办?”
林渊没有立刻回答。他起身,从灶台角落取出一只尘封已久的陶罐,打开后,倒出一小撮灰白色的粉末。
“这是第一簇野火的余烬。”他说,“我保存了三百二十年。每一粒灰,都曾照亮过一双冻僵的手。”
他将灰烬撒入锅中,火焰骤然转为幽蓝,照亮整间亭子。在那光芒中,许归看到了无数画面:阿芽教孩子识火、老兵传授搓柴技巧、少女抱着锅走上净化塔广场、母亲哄婴儿入睡……全是最初的起点。
“火不会灭。”林渊说,“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它的温度。”
许归跪倒在地,泪水滑落。她终于明白,所谓传承,不是制度,不是法律,不是科技,而是**一个人把火,交到另一个人手中时,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她带着余烬离开时,林渊送她到门口。
“回去吧。”他说,“告诉他们,我不需要被寻找。我一直在。”
多年后,那位曾在课堂上提问的小男孩长大成人,成为新一代“持火使”。他在撰写《灶光纪事》时写道:
>“宇宙之主并非掌控一切的存在,而是那个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最后一口面推到你面前的人。他不立碑,不留名,只留下一句‘趁热吃’,便足以融化亿万光年的寒冷。”
>
>“我们追寻的不是神迹,而是一种选择:在效率与温情之间,在冷漠与等待之间,在毁灭与共食之间,选择后者。”
>
>“而这,正是人类之所以值得拯救的原因。”
书出版那天,全银河举行了“万灶同燃”仪式。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殖民地,每一户人家都在同一时刻点燃炉火,煮上一碗最简单的面。镜头扫过万家灯火,只见蒸汽升腾,汇成一条横贯星河的乳白色光带,宛如新的银河臂膀。
天文学家将其命名为“面道”,并在星图中标注为:
>**文明复苏坐标轴,情感辐射峰值区。**
而在那最寂静的荒星上,林渊依旧坐着,手中木勺轻搅。
苏璃问他:“你还想再去别的地方看看吗?”
他摇头:“这里就是终点,也是起点。”
她笑了:“那你打算一直这样煮下去?”
“嗯。”他低头尝了一口汤,眼神温柔,“直到有人来接班。”
风起了,吹动竹帘,也吹散了一缕白发。锅盖边缘冒出丝丝热气,映出两个依偎的身影,仿佛时光从未走远。
远处,第六灶星静静闪烁,如同永不疲倦的眼眸。
而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一颗尚未命名的新星悄然亮起,微弱,却坚定。
它不属于任何星阵,也不受任何人掌控。
但它存在。
就像那些不肯熄灭的梦,就像那些坚持说“再等一会儿”的人,就像那些明知世界冰冷,仍愿为陌生人点火的灵魂。
它存在。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