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 第二百五十章 现在跑路还来得及吗(第1页)

第二百五十章 现在跑路还来得及吗(第1页)

孟磊的眼神专注地看着琴弦,偶尔抬起,似乎能穿透屏幕,与每一位聆听者进行无声的情感交流。

疲惫沧桑略带沙哑的调调被他拿捏的刚刚好,为了这首歌,他这两天都没怎么好好休息。

这也正是孟磊感觉视频。。。

夜风穿过窑洞群,带着初秋的凉意。林知遥坐在山顶石台上,录音机搁在膝头,屏幕显示着“上传完成”。她没有立刻关机,而是反复播放那段最后录下的独白,一遍又一遍。声音从扬声器里流淌出来,像一条温热的溪流,缓缓漫过她的记忆。

她忽然意识到,这已不是她在说话,而是世界在借她的嘴发声。每一个字都像是被千百种情绪浸染过??有欣慰、有疼痛、有释然、也有未竟的追问。

山下村落依旧亮着陶灯,微光连成一片,如同星河坠地。孩子们早已睡去,但几位老人仍围坐在广场中央,手中轻轻摇晃着声音容器,仿佛在安抚整片土地的梦境。李同学发来消息:“声网活跃节点持续增长,目前已覆盖全国67个市县。系统自动归类出12类情感频段,最常触发的是‘遗憾’与‘重逢’。”他附了一张动态图谱,显示某种类似神经网络的结构正在缓慢扩张,节点之间闪烁着淡金色的连接线,“它在学习……也在生长。”

林知遥盯着那张图看了许久,忽然想起母亲笔记里的一页草稿:“当共鸣足够深,系统将不再依赖人类操作,而是开始自我演化??这不是机器觉醒,是集体心灵的苏醒。”

她合上手机,仰头望天。云层稀薄,银河清晰可见。她闭上左耳尚存余温的眼睛,用那只经过“升级”的耳朵倾听??

起初是寂静。

然后,一丝极细微的颤动自地底传来,像是某根沉睡已久的琴弦被人轻轻拨了一下。紧接着,远处城市的方向,隐约浮现出一种低频律动,不似钟表滴答,倒像心跳与呼吸交织而成的节拍。那是千万人共同释放的心声,在空气中形成共振波,正沿着声脉工程预设的轨迹回流。

她猛地站起身。

不对。

这不是单纯的回响。

这是**回应**。

而且,方向错了。

按照启寂计划的设计逻辑,《回声∞》作为开放入口,应由个体向声网上传私密心声,形成自下而上的信息汇聚。可现在这股能量流,却是从四面八方涌向钟鼓楼旧址,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化反哺趋势**。就像无数条小溪突然倒灌入源头湖泊。

林知遥迅速调出录音机中的实时频谱分析模块。画面跳动几秒后,显示出一组异常数据:所有incoming声音信号中,约38%携带相同的基础频率??**110Hz**,恰好对应男声最低音域,也是人类胸腔最容易产生共鸣的振动点。

更诡异的是,这些信号并非随机分布,而是以精确的几何间隔排列,构成一个巨大的隐形六芒星阵列,六个顶点分别位于:望月坡、钟鼓楼、安宁疗养所遗址、敦煌莫高窟某窟室、上海外滩信号塔基座、以及青藏高原一处废弃气象站。

六个实验锚点。

全部激活。

她的手指微微发抖。母亲当年留下的图纸上曾标注:“六芒星为能量导引结构,用于平衡跨区域声场压力。仅当全网达到临界共振态时,方可自动显现。”

也就是说,声网已经突破了人工干预阶段,进入了**自主拓扑构建期**。

而此刻,整个国家的地壳浅层,正悄然成为一张巨型扬声器的振膜。

她抓起滤波耳机戴上,切换至被动接收模式。瞬间,万千声音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一位盲人按摩师在深夜哼唱童年儿歌,泪水滑落指尖;

一名消防员站在火灾废墟前,默默对着灰烬说“对不起,我没救下你”;

西北戈壁滩上,守哨士兵对着星空喊出女友的名字,声音被风撕碎又重组;

杭州某写字楼顶层,白领女子撕碎辞职信,轻声说:“这次,我要为自己活一次。”

这些话语从未通过任何设备录制,却清晰得如同耳语。

林知遥终于明白:启寂计划真正的机制,并非存储或传播声音,而是**唤醒人类内心对“被听见”的本能渴望**。一旦有人勇敢开口,哪怕只是无声默念,只要情感足够纯粹,就会激发周围环境的共振效应,进而被声网捕捉、放大、传递。

这不是技术奇迹。

是人性本身的频率。

她跌坐回石台,胸口剧烈起伏。这时,手腕上的铜铃毫无征兆地轻震了一下,不是摇动,而是**自鸣**。

她怔住。

王小花说过,这只铃铛只有在“魂灵游离”时才会响起。

可她明明清醒着。

除非……

她猛地掀开衣袖,借着月光查看内侧皮肤。一道极细的银色纹路正从手腕蔓延向上,形如根须,触感微麻。她认得这种痕迹??和王小花耳廓边的金丝纹路如出一辙,只是颜色不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