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心中一颤,连忙下马跪地:“臣弟从未敢有非分之想!皇兄明鉴!臣弟之心,天地可鉴!”
赵匡胤也下马扶起弟弟,握着他的手说:“去洛阳好生为政,展现你的治国之才。将来太子即位,还需你这皇叔辅佐。”
朝阳完全升起,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赵匡胤拍拍弟弟的肩膀,最后说道:“每月初一、十五,记得上奏西京政务。若有要事,可随时上奏。朕会一直关注着西京的动静。”——
作者有话说:赵匡胤:我会一直一直看着你[鸽子]
去洛阳上任的赵光义第二天就因为左脚上马被砍成了臊子。
关于赵大对赵二的处理,我写了好几版,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一版,赵大的目标是围绕着巩固赵宋江山和避免重蹈五代短命王朝的覆辙。
而且从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就可以看出他喜欢付出最小的代价以达成自己的诉求,而且用自己梦到未来赵光义的行为当理由杀死赵二,会引发巨大的朝野震动和民间舆论,还会搞得人心惶惶,
第137章蜂窝煤
不管对赵二的处理如何,赵匡胤心里总算是放下了一块石头,也能好好的开始做蜂窝煤了。
毕竟他是初到松阳县,自然是要做一些贡献,不然如何立足?
要知道那个阉人都比他的贡献大多了。
赵匡胤也在接触中得知了这个阉人居然来自大宋后的朝代,是明朝的宦官,甚至还被称为九千岁。
这…。
真是…。
赵匡胤没有说话,眼底却尽是厌恶,果然还是不能给阉人过大的权利,乱生事端。
他又想起蜂窝煤一事。
姜戈县令交代时,他魂不守舍,只记得个名目和大略用途,细节一概模糊。但此刻静下心来,一代开国君主的务实心性与探索欲便占了上风。
“能让穷苦人家屋里多点暖乎气儿,少些人冻死……”
姜戈那句话在他脑中回响。他想起自己年少时也曾历寒受冻,想起征战途中见过的冻毙骨。帝王心术之外,终究还有一份切实的怜悯。
“便从这蜂窝煤做起。”赵匡胤对自己说,此事无关皇图霸业,却关乎民生冷暖,别有一番踏实意义。
既下了决心,赵匡胤便立刻行动起来。他先是寻到姜戈,仔细询问了那日错过的细节。
姜戈见赵匡胤终于对实务上了心,自是欣喜,尽力回忆蜂窝煤的制作方法:“我只知那东西是用煤末子做的,状若蜂巢,有许多孔眼,故名蜂窝煤。需得用一种特制的模具压制成型,晾干后使用。据说比烧柴炭省得多,也更耐烧。”
能不花钱买的,姜戈是从不会在系统商城消费,等研究不出来再说买的事。
煤末?模具?孔眼?
赵匡胤记下这几个关键词。
松阳县并不产煤,但邻近州县有煤窑,县城里亦有售煤之所,寻来不难。难的是如何将这黑乎乎的煤末变成规整的蜂窝形状。
他领了份钱,亲自跑去城西的煤栈。
煤栈掌柜见来者气度不凡,不敢怠慢。赵匡胤不要那成块的好煤,专挑筛剩下的碎煤末,价格低廉,正合大量试制之用。他一口气买了几大袋,又雇人运回县衙后院一角——那里已被他划作了“试验场”。
首要难题便是模具。
姜戈只提其名,未见其形。
赵匡胤沉吟片刻,找来县衙工房的老匠人,凭着自己对“蜂巢”和“孔眼”的理解,以树枝在地上画图解说:“需一铁筒,内设铁柱数根,压入煤末后,能退出成型之煤,中空而有孔。”
老匠人听得云里雾里,但见这位爷态度恳切,便试着依其描述去打制。
第一次做出的模具粗糙不堪,铁柱粗细不一,压出的“蜂窝煤”歪歪扭扭,孔眼堵塞,一碰即碎。
赵匡胤也不气馁。
他本就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深知万事开头难。他耐着性子,与老匠人反复商讨改进,调整铁筒厚度、铁柱间距与长度。
一连三日,后院裏叮叮当当,碎煤渣堆了一地,终于做出了一个勉强可用的模具。
模具初成,下一步便是调和煤粉。干煤末松散,无法成型。
赵匡胤记起似乎要加水调和。他取来清水,倒入煤粉中,徒手搅拌。
黑水溅了他一身一脸,他也浑不在意。水和少了,煤粉依然松散;水和多了,又成了稀泥,无法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