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状元郎 > 第三一四章 西南得朋(第1页)

第三一四章 西南得朋(第1页)

王华尽量拖慢行程,用了一半个月才船过扬州,上了长江。

经过这段时间的悉心调养,王守仁和朱琉身体都大为好转,只是后者的腿脚不太利索。前者仍时不时咳嗽,让老父揪心。

“咳咳……”王守仁在甲板上。。。

苏录将那封短笺反复看了三遍,字迹依旧陌生,墨色比前次更淡,仿佛书写之人手在发抖。他轻轻吹灭烛火,任黑暗吞没房间,只留一隙窗缝透进微弱月光。灯下最黑处??这七个字如针扎心。他忽然想起杨慎临行前那句“争名分”,不禁苦笑:自己拼死取证、奔走呼号,可真正危险的,或许从来不是远方的权臣,而是近在咫尺的亲近之人。

次日清晨,苏录照例前往清源局处理公文。路过贡院石桥时,见几个孩童蹲在栏边放纸船,红漆木桥倒映水中,波光荡漾,竟似血流满地。他心头一颤,正欲移开视线,忽听身后有人唤他:“苏兄!”

回头一看,是同科进士李景和。此人出身湖州望族,曾在周延儒门下共修经义,后任嘉兴府学教授,此次因“学田清源”事调来协助核查账目。他素来温文尔雅,常携酒与苏录对饮论政,言谈间多有共鸣。此刻他手持一卷文书,满脸焦急:“昨夜整理余姚旧档,发现一笔蹊跷账目??万历八年春,县库曾支银三千两用于‘修缮桥梁’,但同年工部并无立项记录。我疑心这是虚报工程、套取经费之举,特来请教。”

苏录接过细看,眉头渐皱。这笔款项数额巨大,用途模糊,且签批人正是当年余姚知县赵德昌??已被革职查办者之一。若属实,又是一桩铁证。

“你从何处得来此档?”他问。

“档案司老吏王伯所赠。”李景和低声道,“他说原档早已销毁,这份是当年抄录的副本,藏于家中夹墙多年。前日我与他饮酒,他才肯交出。”

苏录沉吟不语。王伯确为老成持重之辈,曾任府衙典簿三十年,口碑清正。然此事太过巧合:恰在他收到“小心身边人”的警告之后,便有人送来新证据;而送信者又是通过旧吏之手传递……是否太像精心编织的网?

当晚,苏录未归私宅,转而入住孤山梅园偏院。他对仆从只说“避喧思案”,实则暗中命亲信书童潜回城中,悄悄调查李景和近日行踪。

第三日午,书童归来,神色惊惶:“少爷,小的查了李大人近半月出入,发现他每三日必赴城西白云庵一次,每次停留半个时辰以上。那庵中尼姑皆系带发修行,据邻人说,其中有位‘秦姑子’,原是京中某御史家婢女,因牵连党争被逐南下……”

苏录瞳孔一缩。“秦姑子”三字如雷贯耳。他曾听周延儒提过,刑部御史团中有位幕后谋士姓秦,擅布局设陷,专攻清流官员软肋,外号“影先生”。莫非此人已潜入杭州?

他立刻赶往梅园书房,翻检近年奏折副本,终于在一份被驳回的密报中找到线索:万历十年,秦氏曾为内阁某大学士幕僚,因伪造证据构陷言官遭贬,自此销声匿迹。而那份密报的附注赫然写着:“其惯用手法,先以真料引人深入,再埋假证诱其犯错,使人百口莫辩。”

冷汗顺着脊背滑下。

若李景和真被此人操控,则所谓“新证据”,极可能是陷阱??一旦苏录据此上奏,追查“修桥贪腐”,便会牵连到一批无辜官员,甚至动摇新政根基。更可怕的是,若此案最终被揭穿系伪造,那么所有由清源局发起的改革都将蒙上“罗织罪名”的阴影。

他当即求见周延儒。

巡抚大人听完陈述,面色凝重。“你是说,有人想让我们自毁长城?”

“正是。”苏录咬牙道,“他们不再直接攻击我们,而是让我们亲手打出一记误伤百姓的拳。”

周延儒踱步良久,忽然冷笑:“高明啊……这一招,比杀人还狠。杀了我,百姓会哀悼;可若让我冤枉良民,百姓只会唾弃。”

“必须阻止李景和继续行动。”苏录恳切道,“但又不能打草惊蛇。”

“那就反其道而行。”周延儒眼中精光闪动,“你明日公开宣布,要在全省通报这起‘修桥巨贪案’,并拟奏请朝廷严惩涉案人员。越张扬越好。”

苏录愕然:“可那是假的!”

“正因为是假的,才要大张旗鼓。”周延儒嘴角微扬,“我们要做戏给‘影先生’看??让他以为得逞,逼他现身收网。”

计划即定,苏录依计行事。次日晨,他在清源局召集各府属官,当众宣读“新发现”的账册证据,并宣布将组建专案组彻查此案,涉及官员一律停职待审。消息传出,全城震动。三日后,李景和果然再度来访,语气激动:“苏兄果决英明!此事若能查清,必成新政又一里程碑!我愿亲自带队赴余姚复核实地工事。”

苏录故作欣慰:“有你相助,何愁真相不明?”

李景和离去后,苏录立即派两名心腹乔装成商旅,尾随其后。不出所料,当晚李景和并未回府,而是再次进入白云庵。约半个时辰后,一名披斗篷之人匆匆离开,沿小径直奔城外码头。

追踪者回报:那人乘夜船北上,目的地应为苏州??刑部御史团驻地。

“果然是饵已上钩。”周延儒听罢冷笑,“他们急着把‘胜利’报上去,好让朝廷趁机全面叫停改革。”

“那我们现在揭穿吗?”

“不。”周延儒摇头,“再等一步??等他们的‘判决书’写好。”

五日后,京城果然传来风声:刑部拟就参奏,称浙江“借清查之名,兴大狱之实,滥捕无辜,动摇民心”,建议暂停一切新政,另遣重臣接管浙政。

就在奏章即将呈递之际,周延儒突然发动。

他联合省内七位退休尚书、侍郎联名上疏,附上完整调查报告,揭露所谓“修桥贪腐案”乃精心设计的骗局,并指出幕后操纵者极可能为逃籍罪臣秦某。同时,苏录在《钱塘时报》发表长文《谁在害怕真相》,详述整个设局过程,质问朝堂:“当清官开始冤枉好人时,究竟是谁最高兴?”

舆论哗然。

民间士子纷纷响应,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学子集会抗议,打出横幅:“宁要真清官一句错判,不要伪君子万般粉饰!”更有数百名农妇联名上书,自称祖辈曾受益于县学膏火田,如今田产追回,子女得以入学,泣求皇帝勿废善政。

压力之下,内阁不得不暂缓处置。皇帝亲召杨慎问策,杨慎直言:“浙江之事,已非一省之政,实为天下人心向背之所系。若因惧谗而止善,恐寒忠臣之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