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
来搪塞或争取利益的人,在意识到她并非可以随意拿捏的普通编剧后,态度瞬间变得谨慎甚至恭谦。
她冷眼旁观,心中并无太多波澜,既无得意的快感,也无虚伪的歉疚,只是一种近乎漠然的明晰:看,这就是世界的运行规则之一。
在这之中,她甚至体会到一种冷硬的乐趣,一种破开迷雾、直抵靶心的掌控乐趣。
香港这片光怪陆离的名利场,在她看来,规则虽与北京不同,但底层的逻辑并无二致——权力和资本,永远是最高效的通行证。
然而,所有这些冷硬的手段和算计,在面对齐雁声时,被霍一自觉地、完全地收敛了起来。
齐雁声,全港知名文武生,粤剧艺术家,醉心舞台,最后一部影视是八年前应承老友的客串。
午后,阳光透过半掩的百叶窗,铺满剧本和分镜图的宽大办公桌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带。
空气里悬浮着细微的尘埃,以及一种近乎凝滞的、属于冷气房和纸张油墨的沉闷气息。
霍一指尖夹着一支极细的黑色签字笔,笔尖悬在“齐雁声”
三字上,久久未落。
窗外是维港繁忙的景致,高楼林立,货轮穿梭,但这片繁华被双层隔音玻璃滤去了声响,只余下一幅流动的、近乎无声的背景画。
她喜欢这种抽离感,居于闹市之上,却手握一片静谧的掌控权。
这间位于尖沙咀的临时办公室,视野极佳,配置顶尖,是制片方为她这位“重量级”
编剧兼隐形监制准备的。
她并未开口要求,但对方显然深谙内地某些体系的运作逻辑,将“叶正源女儿”
可能代表的能量,换算成了具象的、无微不至的优待。
只是这无法让她心情有多好转。
请齐雁声,三顾茅庐并非虚言。
首次通过中间人递话,表达了意愿,得到的回复是礼貌而疏远的“多谢看重,近年专注戏曲舞台,恐难胜任”
。
第二次,霍一亲自打了电话,通过助理预约了短暂会面。
那是个难得的晴天,空气里仍残留着雨季黏腻,车子驶离喧嚣的闹市,拐入相对清静的区域,最终在一栋颇具年代感、但维护得极好的建筑前停下。
霍一推门下车,几片落叶被雨打湿,残余落下来,助理赶忙撑开伞罩在她头顶。
她微一点头,拂开伞柄:“在外面等。”
声音不高,是她一贯的、与叶正源相似的不容置疑。
助理应声退后。
霍一深吸了一口潮湿的空气,迈步走入那扇略显厚重的木门。
门内是另一个世界,喧嚣被隔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而富有生命力的氛围。
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檀香、油彩、还有旧木地板被打磨保养后的特殊气味。
隐约的,有胡琴咿呀试音的调子,和吊嗓时清越婉转的女声从深处传来,断断续续,如同隔着水波。
她被引着穿过挂满老照片和戏服图片的走廊,走向一间排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