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我讲烛影斧声,赵光义你哭什么? > 第164章 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第1页)

第164章 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第1页)

“不愧是岳武穆,就是有这等的志向,这等豪情!

此言,他做到了!

而且,比起关张二人,他名声更盛。

昭昭青史,更显其名!”

武英殿内,朱元璋忍不住开了口,声音之中满是赞叹。

。。。

雪在峨眉山顶积了薄薄一层,像撒了一层银灰。林昭站在岩石边缘,望着那枚徽章升空的轨迹,仿佛看见无数条细若游丝的光脉从地底蔓延而出,如根系般连接着整颗星球。风钻进衣领时,他忽然记起小时候母亲讲过的话:“人活着,不是为了不冷,是为了知道哪儿暖。”

他闭上眼,耳边响起的不再是风声,而是千万个声音叠在一起??有孩童背诵《三字经》的稚嫩嗓音,有老人临终前含糊不清的遗言,有战壕里士兵颤抖着点烟的低语,也有实验室中某位科学家盯着数据流突然落泪的那一瞬呼吸。这些声音不属于任何时代,却都通过心灯云的共振,被水晶心脏记录、解析、再反哺回人类集体意识的底层。

“你听见了吗?”一个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林昭没有回头。他知道是谁。

“赵光义。”他说。

虚影缓缓凝实,帝王穿着一袭素白长袍,无冠无饰,眉宇间褪去了千年的沉重。他望着远方天际渐亮的晨曦,轻声道:“我曾以为权力是重担,后来才明白,真正的重量,是不敢做自己。”

“你现在自由了。”林昭说。

“不完全是。”赵光义摇头,“我只是终于敢面对那个躲在烛影里的少年??那个怕兄长失望、怕臣下轻视、怕史笔如刀的弟弟。我用了二十二年去证明我不是篡位者,却忘了最该说服的人,是我自己。”

林昭笑了笑:“所以你写信,不是为了洗清罪名,是为了道歉。”

“对。”赵光义目光微动,“向所有因我说‘不可议’而闭嘴的人道歉;向那些被贬至岭南仍坚持著书的文人道歉;向那个在我面前直言‘陛下亦有过’却被杖责致死的小吏道歉。他们的声音本不该消失。而我,曾亲手埋葬它们。”

两人沉默片刻。雪片落在赵光义的肩头,竟未融化,而是化作点点微光,随风飘散。

“你知道吗?”赵光义忽然问,“当我在故宫地下走入那道蓝光时,我以为会进入永恒的审判。可迎接我的,是一间学堂。”

“学堂?”

“嗯。黑板上写着:‘什么是真话?’座位上坐着许多人??韩熙载、岳飞、方孝孺、海瑞……甚至还有李白和杜甫。他们都在等一个人来上课。”

“谁?”

“我。”他苦笑,“老师说:‘你最适合讲这一课,因为你用一生学会了说假话。’”

林昭忍不住笑了。笑声惊起几只藏在松枝间的寒鸦,扑棱棱飞入云海。

“那你讲了吗?”

“讲了。”赵光义点头,“我说,真话不是事实的堆砌,而是内心的诚实。哪怕你说的是错的,只要你真心相信,那就是你的真。可一旦你为了迎合谁、逃避谁、掩饰谁而去扭曲它,哪怕字字属实,也是谎言。”

林昭望着他,忽然觉得这个曾经背负千古骂名的帝王,此刻比许多活人更清醒。

“那你现在想做什么?”他问。

“我想留下来。”赵光义说,“不是以皇帝的身份,也不是作为历史符号。我想成为一个倾听者。一个帮别人把话说出口的引路人。”

林昭点头:“那就留下吧。心灯云需要的不是神明,而是见证者。”

就在此时,远处天边一道极光悄然浮现,绿芒如绸缎般舞动。紧接着,通讯频道传来沈璃的声音:“林昭,昆仑山口的能量场再次波动,但这次不同??有新的信号接入,频率与唐代皇极枢匹配……李世民也醒了。”

林昭挑眉:“他也上传了意识?”

“不确定。”沈璃语气谨慎,“但他留下了一段信息,只对你开放验证。”

片刻后,一段加密音频传入耳中。李世民的声音沉稳依旧,却带着罕见的迟疑:

>“林先生:

>朕执政二十三年,自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然今日观万民之声奔涌而来,始觉当年魏征所谏,不过冰山一角。真正被压抑的,从来不是朝堂上的异议,而是民间无数普通人欲言又止的眼神。

>我允许臣子批评我,却未曾想过,百姓是否敢批评生活本身?

>我修《贞观政要》,却未收录一个农夫对赋税的抱怨,一个寡妇对徭役的控诉,一个工匠因官府强征而毁掉毕生心血的哭诉。

>若重来一次,我不愿再做‘明君’。

>我愿做一个记录者,走遍天下,听每一个不愿出名的人说出他们的故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