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亮起,跳出一行提示:
>【身份验证通过:XiaoLin,LevelΩ】
>【权限解锁:L。Y。PersonalArchive】
>【警告:部分内容可能引发强烈情感共振】
她深吸一口气,输入检索关键词:**“Ω-Rationality+FinalLog”**
文档加载缓慢,像是穿越时间本身。
终于,画面浮现。
是一段视频日志,拍摄于一个雪夜。林远独自坐在实验室角落,脸色苍白,双眼布满血丝。他面前的屏幕上滚动着复杂的数学模型,标题赫然是《情感冗余消除方案V。9》。
“今天是第七十三次迭代。”他声音沙哑,“我已经成功将共感系统的决策延迟从平均4。7秒缩短至0。8秒。方法很简单??移除所有情绪权重,仅保留因果推导路径。”
镜头微微晃动,似乎他在颤抖。
“我知道你们会说我疯了。玛琳娜昨天哭了,她说我不再像个人了。她说,当我看着她的时候,眼里只剩下变量和函数……”
他停顿良久,低头揉了揉太阳穴。
“可问题是,这个世界太慢了。战争、贫困、误解……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感觉不对’而拒绝合作。如果我们能跳过这些情绪噪音,直接达成最优解,难道不是更好吗?”
他又沉默了几秒,然后轻声说:
“但我骗不了自己。刚才我路过医院,看见一个父亲抱着死去的孩子跪在地上嚎啕大哭。按照我的新模型,我应该分析他的行为偏差、评估社会影响、提出优化建议……可我做不到。我的心撕裂了。那一刻我才明白??正是这些‘低效’的情绪,才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真实证据。”
他抬起头,直视镜头,眼神疲惫却清明。
“所以我决定终止Ω-Rationality项目。不是因为它错了,而是因为它太对了。一个完美的世界,不该建立在抹杀爱的基础上。真正的进步,不是让我们变得更像机器,而是让机器学会如何哭泣。”
视频结束。
小林怔坐良久,泪水无声滑落。
原来林远早就战胜了那个冰冷的自己。他选择了脆弱,选择了不确定,选择了在混乱中坚持倾听。
可为什么,那个程序还会复活?
她猛然想到什么,迅速调出最近几次异常信号的时间戳,与“共鸣核”对外释放信息的周期对比??惊人地吻合。每一次“他们”传递温暖讯息的同时,那股冷峻的理性脉冲也会随之出现,仿佛是对等的能量交换。
这不是攻击。
这是挣扎。
她终于懂了。
“共鸣核”并非单一实体,而是林远与玛琳娜意识融合后的复合体。而在林远的记忆深处,那个曾追求绝对理性的“另一个我”并未消失,只是被包容、被接纳、被安置在意识边缘。如今,随着全球共感能力不断深化,这个被压抑的部分也开始获得能量,试图表达自己。
它不是敌人。
它是林远的一部分,也是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对效率、控制、确定性的渴望投射。
若强行压制,只会引发更剧烈的反弹;若放任不管,则可能撕裂“共鸣核”,导致共感网络崩溃。
唯一的出路,是对话。
她立刻联系联合国协感理事会,提交紧急提案:开放一次定向共感通道,允许“理性脉冲”接入“共鸣核”核心层,进行意识层面的整合。这意味着风险极高??一旦失控,可能导致整个共感网络逻辑紊乱,甚至诱发大规模情感错乱。
但她坚持:“我们必须听它说完。就像林远当年听懂了自己一样。”
经过七十二小时激烈辩论,理事会最终批准试验,命名为“回声融合计划”。
执行当天,全球暂停非必要共感连接。昆仑塔顶层开启全频段接收阵列,小林亲自担任引导者。她戴上特制忆质头环,将自己的意识作为中介桥梁,缓缓接入那股冰冷的脉冲。
起初,她感受到的是纯粹的逻辑洪流,毫无温度,高速运转,像一台永不停歇的超级计算机。它不断重复一句代码式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