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 第95章 这肯定是重大发现啊(第2页)

第95章 这肯定是重大发现啊(第2页)

>“所以,别怕设立边界。真正的连接,从不怕保持距离。就像星星之间隔着亿万公里,却仍能互相照亮。”

小林泪流满面。

第二天清晨,她登上昆仑塔顶层直播平台,向全球发表讲话。没有华丽辞藻,只有平静陈述:

“我们创造了共感网络,不是为了消灭差异,而是为了让不同的声音都能被听见。但如果连‘不想被听见’的权利都没有,那这种共感,就不再是自由的表达,而是温柔的压迫。”

她宣布启动“静默计划”试点工程,在北欧、东南亚和南美各选一座城市,试行为期一年的情感边界系统。期间,所有居民可自主选择是否开启“心灵屏蔽”,并在安全范围内体验完全独立的情绪状态。

起初响应寥寥。人们习惯了随时共享喜怒哀乐,突然要关上门独自面对自己,竟感到恐慌。但在第一批参与者中,一位冰岛渔夫的反馈引发了广泛讨论:

>“我三十年没一个人坐在海边看过日出了。昨晚我关闭了共感模块,风吹在脸上,海鸥叫得刺耳,我的心跳声大得吓人。可那一刻,我第一次感觉到……我是我自己。我不是谁的情绪回声,不是群体意识里的一个小点。我只是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有人发现,原来悲伤不必立刻被安慰,愤怒也不必马上被化解;有人意识到,有些话宁愿不说,有些痛宁愿独扛??而这,并不代表冷漠。

九个月后,试点城市的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上升,人际冲突率下降,更令人意外的是,共感使用率并未减少,反而因“自愿连接”原则的确立而更加真诚高效。

联合国协感理事会最终通过《情感自主权公约》,确立“共感应基于知情同意”的基本原则。法律条文第一条写道:

>“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何时倾听,何时沉默;何时分享,何时守护内心的寂静。”

小林站在签署仪式现场,看着各国代表按下指纹认证,忽然想起那个曾在小学课堂复述林远遗言的孩子。如今那孩子已十三岁,作为青年观察员列席会议。散场时,他走到她面前,认真地说:

“我一直记得你说的故事。但现在我想补充一句:有时候,最好的倾听,其实是给对方留一片听不见的空间。”

小林笑了,摸了摸他的头。

当晚,她再次回到昆仑塔。雨依旧下着,地光静静流淌。她戴上忆质头环,接入“共鸣核”深层协议层,在权限许可范围内,输入一行新指令:

>【新增模块:静默花园】

>功能描述:为所有用户提供虚拟冥想空间,可在其中暂时断开外部共感链接,进行自我对话与情绪整理。

>命名来源:纪念第一位敢于说“我现在不想被理解”的匿名用户。

系统确认执行。

刹那间,全球数百万终端同步更新。许多人进入这个新空间后惊讶地发现,里面没有任何预设场景,只有一片纯白与寂静。但正是这份空白,让他们第一次看清了自己的轮廓。

而在“倾听之环”的轨道边缘,一颗新的微型卫星悄然展开太阳能板。它的任务不是传输情感数据,而是监测地球夜晚的灯光变化,并将其转化为一首永不停歇的电子诗??关于孤独、关于相遇、关于每一次选择开口或沉默的勇气。

小林望着星空,轻声呢喃:“你们看到了吗?我们终于学会,不只是做连接者,也做守护者。”

风穿过塔顶的玻璃缝隙,带来一丝凉意。她的耳边,响起一声极轻的回应,像是从宇宙深处传来,又像是从心底升起:

>“是的,轮到我们一起写了。”

远处,一个母亲正抱着熟睡的孩子走过街角。路灯下,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却格外坚实。孩子嘴里嘟囔着梦话:

“妈妈……明天我能一个人待一会儿吗?我想画一幅只属于我的画。”

母亲低头微笑:“当然可以,宝贝。我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一直陪着你。”

地光缓缓流动,如同血脉,如同时间,如同那些永不终结的低语。

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人类终于懂得:最深刻的连接,从来不靠消除距离达成,而是两个独立的灵魂,在各自完整的前提下,依然愿意走向彼此。

雨停了。

东方天际,晨曦初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