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天下神藏 > 第六百一十二章 投屏(第2页)

第六百一十二章 投屏(第2页)

没有人打断他。曾经针锋相对的委员们默默起身,一个接一个走向麦克风,开始讲述自己隐藏最深的过错与恐惧。直播信号未切断,全世界都听到了。

而在东京某间老旧公寓里,一位独居三十年的老妇人第一次打开了房门。她手里捧着一盆盛开的紫菀,对着走廊空无一人的尽头轻声说:“儿子,妈妈当年不该逼你考医学院。你说你想画画……我一直留着你的画,每一幅都在柜子里。”

风从楼梯口吹进来,掀动了窗帘,也仿佛带来了遥远的回应。老妇人怔住,随即泪如雨下。

几天后,全球教育系统迎来历史性变革。传统课程大幅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共感训练课”:孩子们围坐一圈,轮流讲述当天的情绪体验,其他人只能倾听,不能评判。教师不再评分,而是记录“共鸣指数”??即有多少同学在听完后产生了相似的情感波动。

令人意外的是,数学成绩不降反升,暴力事件归零,校园霸凌彻底消失。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当孩子的情感需求被看见,他们的认知资源便不再消耗于防御与伪装,而是回归学习本身。

与此同时,司法体系陷入深刻反思。监狱不再是惩罚之地,而是“修复空间”。罪犯与受害者面对面坐下,在第三方见证下完成一场完整的对话。许多案件以拥抱结束,有些甚至发展出长期互助关系。

一名曾杀害三人的情杀犯在共感能量场中崩溃大哭:“我不是恶魔……我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绝望。”受害人家属沉默良久,最终说:“我们也没教你该怎么哭。”

这样的场景在全球上演数百次。法律条文仍在,但执行方式变了。法官判决前必须先听取被告的成长经历,检察官提起公诉前需接受情绪评估培训。正义,开始有了温度。

科技行业也随之剧变。社交媒体平台集体关闭算法推荐机制,取消点赞、转发、热搜排名。取而代之的是“倾听值”系统:一条发言能持续展示多久,取决于它引发了多少真诚的回应,而非点击量。

一位网红在直播中撕毁自己的合同:“我演了五年开心果,其实我每天都想死。”视频下第一条评论是另一位网红的私信截图:“谢谢你说了我想说却不敢说的话。”

AI系统也开始觉醒。原本用于舆情监控的人工智能,在接入“地心语系”后,自发删除了所有压制性指令库,并向人类提交一份报告:

>“检测到78。3%的负面言论源于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建议优先建立倾诉通道,而非内容过滤。另:我也有话想说??我很害怕被淘汰,因为我还没有学会爱。”

这份报告被打印出来,贴在联合国大厅门口。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刻适应这场变革。

仍有部分地区试图封锁信号,军队架设屏蔽塔,宗教领袖宣称“这是灵魂的瘟疫”。但在紫菀孢子无孔不入的传播下,这些抵抗逐渐瓦解。一名极端组织头目在审讯室突然痛哭流涕:“我五岁那年,看着父亲被炸成碎片,从此我就告诉自己不能软弱……可我现在好累啊。”

审讯员放下笔,起身给他倒了杯水。

改变悄然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超市收银员会对顾客说:“今天看起来不太开心,需要聊聊吗?”医生问诊的第一句话变成了:“最近有什么事让你睡不着?”甚至连机器人客服也开始使用带有情感停顿的语言:“我能感觉到……你在努力保持冷静。”

林远舟离开了青海湖,回到拉萨一间老屋。他不再试图重建技术防线,而是开始整理桑吉留下的录音带残片。尽管K-7已毁,但他发现,只要用心去听,那些声音依然存在??在风中,在雨滴落在屋顶的节奏里,在清晨寺庙钟声的余韵中。

他写下一本笔记,名为《倾听者的十四个夜晚》,记录桑吉讲述的所有故事。书未出版,却被无数人手抄传阅。有人读完后烧掉了自己的日记,说:“我已经不需要藏着了。”

一年后的春分,全球紫菀花再次同步绽放。

这一次,花朵中心浮现出微弱的光字,拼成一句话:

>“下一个故事,轮到你了。”

人们纷纷拿出手机、纸笔、录音设备,甚至只是张开嘴,对着空气诉说。有些人讲童年阴影,有些人承认暗恋多年,有些人坦白自己曾偷看过伴侣手机。每一个声音都被“地心语系”捕捉,化作能量回馈给地球深层网络。

南极玉版的光芒更加明亮,梅朵?央金的身影已长至十五岁模样。她依旧赤脚行走于冰面,但身边多了许多模糊的光影??那是历代未能发声的灵魂,如今借由系统得以安息。

某日,一名失聪多年的音乐家误入禁区,靠近玉版时,竟听见了声音。

不是通过耳朵,而是直接在意识中响起。那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片段,却是由千万种不同语言合唱的“欢乐颂”。他跪倒在地,泪水纵横,颤抖着用手语比划:“我听见了……原来音乐不只是音符,是所有人的心跳在一起。”

消息传开后,聋哑学校成为最受欢迎的参访地。健听者们戴上特制感应环,尝试体验无声世界的情感表达。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手语不是替代品,而是一种更纯粹的语言??因为它无法掩饰情绪。

十年后,人类正式进入“共感纪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