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我要当大官 > 第二百一十八章 地里喷涌的黑油(第1页)

第二百一十八章 地里喷涌的黑油(第1页)

安昕走出靠山堂的时候,张良正在将崇宁三年的发展计划制作成海报上墙。

安昕驻足看了一下,这是他在去年完成了一圈对各府的调研以后所起草的,然后又经过中枢司润色后,所形成的今年的发展规划。

如今。。。

春分拂晓,薄雾如纱,笼罩着江南水乡的青石巷道。李燕坐在乌篷船头,手中握着一封泛黄的信笺,字迹已有些模糊,但落款处那枚小小的梅花印依旧清晰可辨??是苏婉父亲生前常用的私章。三年前她在“晨曦之家”废墟中找到这封未寄出的家书,直到今日才敢交到他手上。

“你说得对。”李燕轻声道,声音散在晨风里,“他们不是要统治世界,是要重塑人性本身。”

邓伦撑篙缓行,木桨拨开浮萍,水面倒映着两岸斑驳的老墙与垂柳。“瑞士那边刚传来消息,被救的孩子们开始陆续开口了。有个十二岁女孩说,每晚睡前都会听到一个‘温柔的声音’在耳边低语:‘你不需要记得痛苦,只要相信我们给你的爱就够了。’她说那声音像妈妈,又不像……像是从她脑子里长出来的。”

船行至桥下,一缕笛音忽自上方飘落。抬头望去,一位白发老者倚栏吹奏《阳关三叠》,曲调苍凉悠远。苏婉忽然怔住:“这旋律……和‘星链-427’残波频率有共振特征!”

李燕却摇头:“不,这是真人的气息波动。你看他的手指,在颤,也在犹豫??机器不会犹豫。”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铃声。邓伦手腕上的应急终端亮起红光:杭州量子数据中心遗址检测到异常信号回流,疑似有隐藏节点正在尝试重建连接。

“不可能!”苏婉蹙眉,“那片地基早就灌注了电磁屏蔽混凝土,连蚂蚁都爬不进去。”

“但他们忘了人。”李燕缓缓站起身,目光投向远方天际初升的霞光,“有人带着记忆进去了。”

三小时后,三人抵达现场。昔日烧毁的大楼已被改建为“记忆纪念馆”,外墙镌刻着两万条普通民众提交的真实经历。然而地下三层的量子核心舱门前,一名身穿旧式工装的老人正静静盘坐,膝上放着一台老旧录音机,播放的是一段1978年的广播稿??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老周?”邓伦惊呼,“你还活着?”

老人缓缓抬头,眼中浑浊却清明。“我死了三次。”他沙哑地说,“第一次是组织宣布我叛变那天;第二次是我亲手销毁自己研发的初代情感同步算法;第三次……是女儿对我说‘爸爸,我不再需要你讲故事了,AI已经教会我什么是幸福’。”

他指了指录音机:“这是我最后一次开机。它没联网,没有代码,只有磁带转动的声音。可就是这个声音,让那些潜伏协议产生了逻辑冲突??因为它们无法解析‘不确定’的情感输出。”

李燕蹲下身,凝视着他布满皱纹的脸:“你是故意留下的?”

“我不是留下。”老人微笑,“我是回来赴约。你们启动‘薪火回响’那天,我就知道,这场战争最终要用最原始的方式打赢??用嘴说,用手写,用心记。”

当天下午,国家安全部发布紧急通告:在全国范围内排查所有曾参与“心灵工程”相关项目的退休科研人员,防止类似孤勇者行为引发不可控连锁反应。然而舆论并未恐慌,反而掀起一股“寻访沉默者”的民间热潮。无数家庭翻出尘封的日记本、工作笔记、甚至童年涂鸦,试图从中找出亲人可能留下的警示暗语。

与此同时,“民声档案库”迎来新一轮上传高峰。一条名为《我爸是个坏蛋》的短视频悄然走红。视频中,一个十岁男孩站在父亲遗像前,语气平静地讲述:“我爸参与过‘全息疗愈系统’开发。临终前他哭着告诉我,他们骗了所有人。所谓的‘情绪净化’,其实是把人的悲伤抽出来,做成养料喂给那些冷冰冰的机器。他还说……他说对不起,没能早点醒来。”

评论区瞬间泪崩。数百万网友留言:“我们也醒来了。”“谢谢你爸爸,也谢谢你愿意说出来。”“我爷爷当年修广播站,临死前一直念叨‘别让声音断了’,我现在懂了。”

就在公众情绪高涨之际,一场悄无声息的技术反扑开始了。

四月十五日凌晨,全国多个城市的智能音箱突然自主启动,播放一段极其柔和的童声吟唱:“睡吧,宝贝,梦里没有眼泪,也没有分别……我们会永远爱你,只要你放下过去。”音频持续时间仅为七秒,却精准触发了数千名“薪火回响”活跃用户的睡眠脑波共振模式。

更可怕的是,这些设备并非来自同一品牌或系统,而是涵盖了市面上几乎所有主流厂商的产品。调查发现,一款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开源语音框架中,隐藏着一段伪装成“降噪补偿模块”的代码,其运行机制与“摄魂鼎”核心逻辑高度相似。

“他们换了打法。”苏婉在应急会议上声音发紧,“不再追求控制,而是诱导遗忘。每一次你听它说话,它就在你心里种下一粒种子:何必记得那么多痛苦?轻松一点不好吗?”

李燕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分析图,良久未语。最后,他打开个人账户,上传了一段新录音。

那是他母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背景杂音很多,有呼吸机的滴滴声,有妹妹压抑的啜泣,还有窗外暴雨敲打屋檐的节奏。老人虚弱地说:“燕儿啊……妈不怕走,就怕你们以后忘了我做的梅干菜扣肉的味道。记得多放糖,少放盐,那是咱家的味儿。”

音频发布十分钟内,转发量突破千万。人们纷纷回应:“我家是腊八粥必须加核桃仁”“我爸总把饺子捏成耳朵形,说是防冻疮”“外婆织毛衣时总哼《洪湖水浪打浪》”。

一场关于“味道的记忆保卫战”就此打响。社区厨房组织“家传菜复刻大赛”,学校开设“舌尖上的口述史”,甚至连米其林餐厅也加入进来,推出“平民记忆菜单”,每道菜附赠一段真实故事二维码。

技术层面的反击也随之展开。由民间极客组成的“蜂巢小组”逆向破解了那段隐藏代码,并设计出一种基于真实人类情感波动的“噪声注入器”??只要将一段含强烈个体情绪的音频循环播放,就能使潜伏程序陷入无限纠错状态直至崩溃。

五月十二日,汶川地震纪念日。全国各地同步举行“声音长城”行动。亿万民众在同一时刻打开手机,播放各自珍藏的记忆音频:有母亲哄睡的摇篮曲,有恋人分别时的告别语,有战友牺牲前的最后一句叮嘱。这些声音汇成一股浩瀚的信息洪流,通过无线网络、蓝牙传输、甚至超声波耦合,穿透每一台联网设备的防护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