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大周文圣 > 第244章 册封江阴侯殿阁大学士今日1万4千字更新完成(第1页)

第244章 册封江阴侯殿阁大学士今日1万4千字更新完成(第1页)

江行舟在密州府驻留了半月,观察妖蛮联军动向。

这半月间,北疆局势的发展,完全印证了他之前的判断。

正如他所料,失去了雪狼国这支最强悍、也最具号召力的核心骨干部族后,那所谓二百万的妖蛮联军,。。。

风雪停歇的第七日,洛京上空浮起一道七彩文虹,自文庙地宫直贯天际,如笔走龙蛇,横跨三十六坊。百姓仰首而望,皆见虹中隐约有字流转??非篆非隶,似是千万人同时执笔,在虚空书写同一句话:“言可自由,文归苍生。”

那一日,大周境内所有铜钟齐鸣,无论山寺古刹,还是边陲戍楼,钟声悠远,连响九遍。据《监天文志》载:此乃“文脉重定之兆”,千年未有。

江行舟并未现身于虹下,他已悄然退隐至城南一处简陋书斋,名曰“拾字庐”。屋不过丈许,四壁无画,唯有一桌、一榻、一砚、一灯。墙上挂着那支曾焚山裂海的文心笔,如今静静悬于麻布之上,仿佛只是一支寻常狼毫。

然而天下知其所在者众。每日清晨,总有学子提篮捧卷,立于门外,不求见,不呼名,只将自己所作文章轻轻置于门槛之前。有议政之论,有悯农之诗,有讥讽权贵之杂文,亦有大胆质疑圣贤经义之辩稿。纸张或粗或细,墨迹或浓或淡,却皆署真名,落款处按着鲜红指印。

江云宁每日午后前来收拾这些文字,一束束捆好,放入地窖。她不再穿监察司的玄色官服,改披素麻长裙,发间只簪一支竹钗。有人问她为何仍守在此处,她只答:“他在听。每一个字,他都在听。”

这日黄昏,一名十岁童子冒雪而来,双足冻得发紫,怀中紧抱一卷黄纸。守门老仆欲拦,童子跪地叩首:“我父被县令诬以‘谤诗罪’,流放北疆。此诗乃他临行前口授,求文圣一看!若deemed逆言,请烧之;若尚存一丝公道……请代为传世。”

江云宁接过诗卷,展开仅四句:

>“寒夜无灯久,

>儿啼母泪干。

>官仓米如雪,

>不照百姓盘。”

字不成体,错别字三处,却字字带血。

她沉默良久,转身走入书房。江行舟正就着油灯抄写《孟子?梁惠王》,听见脚步抬头,接过诗稿看了一眼,轻轻吹灭灯火。

“点灯。”他说。

江云宁不解:“天未全黑。”

“我要看得清楚些。”他低声,“有些光,熄得太久了。”

灯重新燃起,火苗跳跃如心跳。江行舟取下墙上文心笔,蘸砚中残墨,在诗稿空白处写下一行小字:“此非谤诗,乃史笔也。当刻石立于县衙门前,使后来者知何为羞耻。”

翌日,那县令尚未起身,便听衙外喧哗。百余百姓手持火把,抬着一块新凿石碑而来。碑上正是那四句诗,与江行舟批语赫然并列。县令怒斥毁碑,人群不动。一名老农颤声道:“三百年前,陈景昭因言获罪,今日你若敢动此碑,我们便抬着他坟前的土来填你的门!”

消息传入宫中,皇帝召集群臣议事。柳元衡虽已致仕,仍被请回顾问。他坐在轮椅上,白发苍苍,望着御案上的奏报,久久不语。

“诸位以为如何?”皇帝问。

礼部尚书出列:“此等民间私刻碑文,煽动民心,应严加禁止!否则人人效仿,纲纪何存?”

刑部侍郎附和:“且江行舟虽为文圣,终究布衣,岂能擅自评定朝政是非?此风不可长!”

殿角忽有一人冷笑:“所以你们宁愿百姓闭嘴,也不愿承认自己错了?”

众人回首,竟是太子??如今已被正式册立为储君,但众人皆知,他体内曾藏文骨,神魂历经劫火,性情大变,再不似往日温顺。

他缓步上前,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我曾在梦中听见百万冤魂诵诗。他们不是在骂朝廷,只是在说:‘我还活着,我想说话。’”他转向皇帝,“父皇,真正的社稷之基,不在律令森严,而在民心敢言。若连一首穷人的诗都要惧怕,那我们守护的,究竟是江山,还是棺材?”

满殿寂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