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从来就不是什么能做成大事的人物,塞尔曾经是想把自己当成继承人培养,却在发现自己连虐待动物都狠不下心时让自己去打杂;明明比同届的孩子都年长,却在霍格沃茨的表现不佳,没有一个课程是最擅长的,永远处于垫底的位置;就算能顺利的进入零碎珍奇,也似乎只是因为运气好的原因。
弗里娜从来就不会是故事的主角。
她本以为日子会这样漫无目的地流逝,她会彻底接受失去他的未来,恢复成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巫。
直到那位有名的记者丽塔得知她在斯内普死亡后的失控行为,来到蜘蛛尾巷推开那扇沉重的门,希望从她口中挖出些某些不为人知的隐情。
每一个问题都尖锐不堪,像是用刀子把自己的内心狠狠的搅开,从里到外翻了个面。
别问了,别再问了;她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她不想说,什么都不想说了。可即便如此,弗里娜仍颤抖着回答完了所有问题,却似乎在丽塔离开时,瞥见她对着自己的答案不满地挑了挑眉。
不久后,由著名记者丽塔撰写的《斯内普:恶棍还是圣人?》出版。
一个人三十多年的光阴就那么被毫不了解他的人浓缩在一本薄薄的书里。
其大肆宣传斯内普的深情,一度把他捧上神坛。
那本书面面俱到,文章大肆渲染斯内普的“深情”,几乎将他捧上神坛。从他不幸的家庭、斯莱特林的岁月、加入食死徒的歧路,到那个影响其一生的错误、双面间谍的生涯,直至最后的船屋之死……
丽塔的文笔犀利,素材详尽,据说采访了多位斯莱特林的同期生。但其中许多细节根本经不起推敲,从不熟悉的人口中构造出来的斯内普被写成一个糟糕的面目,甚至连弗里娜也要看不清那个人真正的样子。
她具备职业记者的专业素养,其所撰写的书永远带着夺取眼球的目的。丽塔把速记羽毛笔当作透镜,放大那些其想让人们看到的,缩小她不想让人们看到的。
书中所提及的斯内普战时贡献被她简短的一笔带过,过去的阴暗思绪和那些深藏于心的感情被大做文章,大书特书。
但她的书也确实奏效,巫师们都乐意带着窥探和私欲对一位终年未婚的教授感情生涯津津乐道,探究他究竟为什么对要别人的妻子用情深重,于是斯内普的故事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那本书销量惊人,丽塔趁机大赚了一笔。
难以言喻弗里娜看到那本书的感觉。
她原本以为这位记者是想赞扬斯内普的战时行为。而她被骗了。弗里娜颤抖着草草翻阅后,一句火焰咒将买回的书烧成了灰烬。
这还只是开始。
她记得接下来某个跟风的杂志把他的人生扒的更彻底了,他的家族,失败的母亲,酗酒的父亲,穿着不合身衣服的、脏兮兮的童年,和莉莉伊万斯的青梅竹马,以及掠夺者们纠缠不休的学生生涯。
她也确实从这些边角料里,窥见了他从不曾向她提及的过去。以往,她总是聚焦于战争时期,渴望找到让他活下去的方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解法。但这次,她开始用买酒的钱去换书,去寻找关于斯内普更真实的记录,大量地阅读。
读着读着,心痛再次蔓延。
他的一切被抽丝剥茧的摊开在人们面前,像是尸体被人们的语言活体解剖。
斯内普不是一个符号,不只是一个名字,更不是神灵,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不巧同时具备了不幸和天赋的巫师,他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会有自己的欲望和烦恼。
他们真的了解他吗?
有更加聪明的魔药学教授顶替了他在霍格沃茨的位置,他在霍格沃茨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会比斯内普更深情,保护好霍格沃茨每一个孩子,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
那些曾经发生过的苦难似乎变成了一种娱乐。
弗里娜知道像斯内普那么骄傲的人,是绝不愿让外人轻易知晓自己的内心,让人肆意评价,取乐。
于是她花光所有积蓄,甚至去兑换所借钱,尽力将丽塔的书和那些恶劣的杂志全部买下,集中起来用熊熊火焰销毁,不愿让更多人看到。
但她的钱毕竟有限,她的咒语也烧不尽所有的书。在这个时代,一个凡人又岂能把世人眼里的一座山搬走。
于是她在破釜酒吧听到有巫师将斯内普作为饭后茶余的话题。甚至有人大放厥词:斯内普会在霍格沃茨利用职权霸凌学生,活该死掉。
弗里娜试图不去争辩,这种事对她百害而无一利,但或许是钻心咒的后遗症,她的情绪失控了。
“你怎么敢说这种话?!”
她跟那位巫师激烈争吵起来,那句不可饶恕咒就在嘴边,却硬生生被她咽下,她放下魔杖,拿起酒杯,狠狠地砸在那位高谈论阔的巫师头上。
从此她恶名远扬被禁止进入任意一家巫师酒馆。
而再过了几年,对角线书店的橱窗里的热门书换了一批又一批,丽塔又写了新的人物传记,斯内普的那本书被撤下,堆积在角落,几乎卖不出去了。
路过的巫师们从封面上瞥到这个魔药学老师的名字,第一时间只会想到两个字,不是恶棍,也不是圣人,而是——情圣。
如果斯内普活下来绝对不会是这个样子。
前往对角巷书店时弗里娜看见那些店员撤下那些书本,不知道最后会转手给哪位愿意接受的巫师。
她甚至开始期望有人买下那些书,无论评价是好是坏,无论结论是对是错,至少证明人们还记得斯内普,愿意去了解他。
可惜,没有。
最后,那些堆积的、关于斯内普的旧书在无人问津低价出售后,被她全部并入,她开始收集一份份有关斯内普的过去碎片,一个人捱过漫长岁月的她渐渐能接受这些不真实的故事和恶评,甚至看的有些津津乐道。